X
X

扶贫先扶志

来源:玉屏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志气,古意指的是心志气力,现今指的是有上进心或者做成某事的决心,古语有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志气的人往往意志坚定,不怕各种困难,越是在困难落后的条件下,越是能彰显志气。

现如今,随着全国上下打响“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以来,“造血式”扶贫、“异地搬迁式”扶贫等措施一浪高过一浪,一项项针对贫困户的务实、普惠措施项目不断的出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免费看病,并且看护人和病每天人都还有60元补贴;贫困户可以直接异地搬迁至城里安置房;村里进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对对每一户都帮扶,手把手制定脱贫计划并帮助实施等等。大部分的贫困户得到帮扶措施之后都积极配合,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的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走向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但是还有部分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受帮扶资助,至今却仍未摆脱贫困。这些贫困户之所以这么多年以来都扶不起,帮不富,完全可以说是与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关。我们可以看到评上了贫困户,建档立卡之后确实有不少的好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群众对扶贫认识有了偏差,出现了错误的思想:认为自己评上了贫困户之后就可以坐在家里等着国家来帮扶,自己什么也不用干,如果脱不了贫,政府一定会想方设法来帮扶自己,坐享其成就行了。所以导致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不肯脱贫。尤其是在一些偏远乡村,这种思想观念极为严重。

从扶贫工作中可以看到,一些贫困户的的确确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这些人并不是说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苦干的精神。因此,提高他们走向致富之路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力,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帮扶贫困户重拾志气,远远比给钱给物的难度大,但是一旦贫困户的志气扶起来了,收获到的成效也远远大于给钱给物。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是一时之效,不能长久坚持。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古人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扶志”要求我们帮扶干部要与群众贴得进一点,扶贫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干部。在“脱贫攻坚、整县出列”这个关键时期,广大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要与贫困群众走得近些,就像是在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真正走进他们心里,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观念,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既要把中央和省市县的扶贫政策、扶贫物资送到家中,帮助贫困户改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出行难问题,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生猪养殖、黄桃种植等创收产业,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更要把志气、信心送到群众中去,帮助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铆足精气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立志拔穷根。

还要大力塑造和宣传“最美第一书记”、“勤劳之星”等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基层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齐心协力营造精准脱贫的良好氛围。还可以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潜移默化改变贫困群众一些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比如我县开展了下村宣讲十九大精神活动,积极向群众宣传十九大精神,提高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财物等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帮扶,如果不从里到外进行帮扶,即使贫困户一时脱贫,以后还是会重返贫困。实际上,贫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甘于贫困,只要脱贫有一颗脱贫致富的心,致富的办法和干劲总是会有的。

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是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