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凝心聚力促发展 砥砺奋进迈新程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伴随着铜仁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铜仁市政协已经走过了70多年光辉历程。70多年来,市政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和巨大活力,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首来时路,创新与发展并行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

  从1949年11月起,铜仁专区所辖铜仁、思南、松桃、玉屏、江口、印江、德江、沿河、石阡相继解放,各县先后分别召开了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在此基础上,1952年,铜仁专区(现铜仁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会议产生了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

  专区协商委员会在完成历史使命后于1955年9月撤销。铜仁专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就是地区政协的前身。

  1955年至1966年,只有松桃、铜仁、思南三县成立政协组织并按政协章程开展活动。

  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爆发,政协组织也停止了一切活动。

  1980年起,思南等县政协先后恢复活动。1986年,省政协铜仁地区联络处成立,全区地县政协组织逐步健全,开始了全区工作的新里程。1989年,政协铜仁地区联络处改名为省政协铜仁地区工作委员会。

  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履行职能

  自联络处成立以来,铜仁地区政协在中共铜仁地委和省政协的领导下,在服务大局中主动融入,在推动发展中发挥作用,在积极参与中有效作为。始终围绕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履行职能,建言献策,献计出力,使政协工作生机勃勃,富有成效。

  精心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带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开展调研观察,积极建言献策。

  从1986年成立联络处至今,先后组织委员就乡镇企业发展、科技兴农、非耕地开发、扶贫工作、新农村建设、生态畜牧业发展、生态茶产业发展、铜仁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低收人住房困难户住房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扶贫试点工作情况等开展调研视察,所提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

  如1986年组织省政协委员对思南、印江视察,针对工厂“三废”处理、学校教学用房和师生宿舍缺乏等提出的意见建议为共商我省“七五”期间两个文明建设作了必要准备。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提案工作。制定了《关于办理政协提案的意见》,规范了提案的提出、审查和办理等程序。例如关于撤除火车站广场商住楼和便水门违章建筑的建议得到落实,两地均已建成休闲广场,深受市民好评。

  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社情民意的反映、沟通和化解工作,发挥好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和谐社会难点问题,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如2008年《铜仁社情民意》刊载的《市民急盼解决乘坐公交车零币兑换难》和《农村公益性事业占地遗留问题须引起重视》两条信息,引起了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得到解决。

  参与渝怀铁路过境铜仁的争取工作。2007年4月16日,渝怀铁路全线客运开通,结束了铜仁地区中心城市没有铁路的历史。铁路的开通意味着铜仁地区“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正式形成。铜仁地区政协在整个争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开拓创新,唱响科学发展主旋律

  坚持开拓创新,是做好政协工作的不竭动力,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思维创新、工作创新、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使政协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大对机关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立健全委员管理制度、机关财务制度、机关车辆管理制度、干部管理制度,使机关制度化建设有新进展。

  2008年,在通过对地区物价局工作进行民主评议试点的基础上,总结7个县政协开展民主评议工作的成功做法,地工委专门向地委呈报了《政协铜仁地工委关于行署部门工作进行评议的试行办法》并得到地委批转,进一步规范了民主评议程序,拓宽民主监督的范畴。创新例会形式,适时召开经济社会发展专题通报会、民生问题协商会。创新委员管理办法,2008年制定出台了《政协铜仁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建立委员履职档案等,提高委员素质,增强履职积极性。

  2011年11月,铜仁撤地设市,政协地工委改为市政协。2012年1月2日至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铜仁市(地级)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撤地设市是铜仁人民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喜事,标志着地区建制的历史在铜仁已经结束,市管县区的新体制开始运转,铜仁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从此载入史册,铜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市政协自觉地、坚定不移地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履行政协职能的基本原则,按照新时代人民政协面临的新形势、承担的新使命,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职能,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建强委员队伍,提升履职质效,打造过硬机关,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保证了政协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建言献策。

  回眸过去,铜仁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在困境和挑战中不断发展,书写了辉煌的时代画卷。展望未来,站在新起点,践行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开启新征程,市政协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做到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在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铜仁征程中砥砺前行,展现更大作为。

  路通百业兴 铁路打开铜仁山门

  铜仁,一座美丽的城市,坐落于锦江河畔,武陵山下,依山傍水,是连接中南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湘黔交界处的物资中转基地,交通中心,享有“黔东门户”美誉。

  2007年4月16日,连接重庆、贵州、湖南三省市的渝怀铁路建成通车,第一列火车从铜仁城区呼啸而过,结束了这座黔东重镇、西部名城不通火车的历史。渝怀铁路过境铜仁,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争取过程。

  渝怀铁路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项目,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就进行了规划,当时的规划走向主要是从重庆经四川省黔江地区直接进入湖南湘西州到长沙接轨。

  1994年6月,贵州省政协获知国家研究修建这条铁路的消息后,写信给政协铜仁地工委,希望铜仁尽快了解核实情况,努力争取铁路过境。

  收到来信后,工委黄家千主任、石国生副主任当即批示转呈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在随后组建的铜仁地区争取渝怀铁路过境铜仁前期工作领导小组中,地工委石国生副主任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直接参与争取工作。多次赴北京、重庆、成都,向国家计委、铁道部、民委和相关部门汇报,坚持不懈地邀请铁道部专家到铜仁实地视察。

  1996年10月,铁道部下文将修建渝怀铁路列入“九五”工作计划。次年11月,铁二院完成了渝怀铁路可研报告,过境铜仁城区的线路走向最终成为可研报告确定的两个走向方案之一。

  1998年,抓住驻沪全国政协委员在铜仁视察乌江流域经济开发情况机遇,请求视察团呼吁帮助争取渝怀铁路过境铜仁。视察团将此事放在重要位置并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政协提建议、写提案作汇报,使渝怀铁路过境铜仁的方案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的重视,最终得到采纳立项。

  2001年7月7日至8日,渝怀铁路贵州段建设动员大会暨铜仁火车站开工典礼在铜仁举行,渝怀铁路铜仁站正式开建。

  2007年4月16日,渝怀铁路铜仁地区客(货)运全线开通典礼举行,结束了铜仁地区中心城市没有铁路的历史而且意味着铜仁地区“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正式形成。

  4月18日,12对列车停靠铜仁,装载着铜仁几代人的火车梦驶向成都、重庆、宁波、杭州、上海、广州、长沙等地……

  现如今的铜仁,有着高铁、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构建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初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网络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并举,覆盖黔东城市群的快速交通圈。黔东门户沉睡的名片得到唤醒、发展的优势得到逐步释放。

  人民政协为人民 不忘初心勇担当

  人民政协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人民政协的初心使命。从民主协商到参政议政,从民主监督到团结联合,人民政协以团结和民主为主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机与活力。

  1986年,省政协铜仁地区联络处成立,全区地县政协组织逐步健全,开始了铜仁政协工作的新里程。1989年,政协铜仁地区联络处改名为省政协铜仁地区工作委员会。伴随着铜仁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铜仁地区政协已经走过了70多年光辉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

  近年来,铜仁市政协探索建立政协委员联络服务、建言资政、凝聚共识、考核奖惩机制,不断激发委员政治担当、履职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有效发挥了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

  新时代,人民政协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化“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理念,密切联系群众,真情服务群众,积极引导群众,在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中反映民意、汇集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