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二十大时光丨您好!年轻基层干部向您请教!

来源:动静贵州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冷支书,您现在方便吗?”掐着时间,许蕾和韦子涵敲开了冷朝刚的房门。

许蕾,1989年生,黔西市化屋村党支部书记。韦子涵,1990年生,三都县九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两位代表都是大学毕业便选择扎根基层。

冷朝刚,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获得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担任村支书20多年的他,已到了许蕾和韦子涵父辈的年纪。

“二十大报告里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想跟前辈请教请教!”许蕾说。

“请教谈不上,我还要向年轻人学习呢,进来说吧。”冷朝刚笑着招呼许蕾和韦子涵。

几人随即打开了话匣子。

感党恩 促发展

“报告里提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去几年,化屋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二十大之后,如何推进乡村进一步发展,想听听您的意见。”许蕾说。

十年来,化屋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从前全村600多劳动人口70%靠外出务工赚钱,如今有近400人回村就业、创业。全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如今的近2万元。乡村旅游成为化屋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恰巧,冷朝刚去过化屋村考察。

“化屋村能有今天的发展成果,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更要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村民们要满怀感恩之心,更加努力地去奋斗,村委会也要在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上多想办法。”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看望乡亲们时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年多来,村里新修8.4公里旅游公路;新建两条总长48.5公里的10千伏供电线路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用电;搭建‘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统筹村级事务工作。”许蕾介绍。

2021年,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超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1亿元。

“化屋村风景优美,基础设施完善,要吃旅游饭关键要把人居环境搞好。你们道路两边的树掉叶子多吗?”冷朝刚问。

“还好,我们都注意清扫的。”许蕾说。

“那就好。村子美了,游客来了,化屋村村民生活很富足。”冷朝刚说。

乡村产业发展 人才是关键

“报告提到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了解青杠坝村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经过10年发展,青杠坝村还做起了村办企业,人均收入达到了1.62万元。想听听您在产业发展上的想法。”韦子涵问。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青杠坝村兴办了大蒜加工厂、辣椒加工厂、成品纸加工厂、肉牛养殖场、劳务公司、森林山庄公园、农家乐,带动100多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发展产业,转变思路是关键!当时为转变群众‘生活靠种田,收入靠打工’的传统思想,我和村两委成员,一家家解释,一户户动员,成功发动10余户村民统一发展50亩大蒜和辣椒,当年的收成很好,卖上了价钱,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带领全村脱贫的过程中,我是真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重要性。”冷朝刚说。

“我们也一直想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促进产业发展。”韦子涵说。

现在,九阡镇已发展起了酒、茶叶、食用菌等产业。十年来,全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236元,增长到了13530元。

“但我们自我发展能力仍不高,仍需要增强‘造血’功能,从产业上确保农民增收、保证粮食安全,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和美的农村环境。”韦子涵说。

“如果有机会,还要请冷支书到我们村去分享下产业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许蕾说。

“算我一个,我也要邀请冷支书!”韦子涵说。

“可以的,我也要向你们两位学习。年轻人更有冲劲,思路比我们更活,希望二十大之后,我们都能在乡村振兴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