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微田园,续写玉屏田园诗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每天下午三四点,在皂角坪街道野鸡坪村飞凤家园安置点的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微田园”里,蔬果飘香,绿色满园,处处欢声笑语。
  “只要种得好,不用去买菜。”新市民龙君朝说,种的都是一些应季的蔬菜,像豇豆、辣椒、小葱、萝卜和白菜等,一家人根本吃不完,还经常赠送给邻居。
  2016年,龙君朝一家5口从玉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搬迁至飞凤家园安置点,过上了有滋有味的新生活,不仅距离县城近了,孩子的教育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一下子离开了,就像跟老朋友忽然断了联系,心里面总是挂念的。”搬出来后,虽然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龙君朝心里面总觉得有些不踏实。
  近年来,玉屏自治县通过盘活安置点周边闲置土地资源,探索建立“扶贫微田园”,让荒废地变菜园地、菜篮子变钱袋子,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图片
  按照县级统筹、乡镇主建、社区管理、农户参与的“四级共建”原则,成立“扶贫微田园”工程建设专班,由县委领导领衔推进,定期研判解决难点堵点问题,统筹项目建设中人、财、物等资源保障供给。出台《玉屏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微田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乡镇建设标准,明晰安置点乡镇主建、部门协作、社区主管的全流程责任链条,建立“督考评”联动机制,确保“扶贫微田园”建设责任落实到位、工作快速高效推进。
  同时建立“农业部门推介品种、农技专家蹲点指导”机制,选派92名农技专家定点开展种防引导及后续管护培训,指导搬迁农户采取间作、套种、轮作技术,多层次立体种植优质绿色蔬菜,在提高农作物产出率的同时提升土壤肥力,确保“扶贫微田园”四季常绿,农户餐桌四季有新鲜蔬菜。
  “根据平均划分,有种植意愿的新市民都分到一块地。”龙君朝说。从农村一步跨越到城里,难舍土地情结。没搬迁前,大多数群众都以种植水稻为生,原有的社会关系被剥离后,难免产生“失落”;如今角色回归本质,从事田间劳作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在劳动中增进了交流与沟通。

图片

  微田园建好还需管好。玉屏充分发挥搬迁点社区(村)党支部的主导引领作用,以“打破隔离、互通共融”为目标,以搬迁点楼栋为单位、党小组为纽带,成立“扶贫微田园”联护小组,将楼栋党员、群众吸收进联小组,通过党带群、强扶弱,促进党群“联姻”,共同开展农事生产、田园管护、农具维修等工作,形成“资源互补、劳力互补、共同提高”格局。
  微田园不仅满足群众种植所需,还成为安置点里最美的一道风景。平溪街道康华小区的居民刘国仙经常带着孙子在康华微田园里散步。“我住这附近,这里空气好,偶尔还能买点新鲜小菜。”
  种下的不只是蔬菜,更像是一把打开幸福和快乐的钥匙。用微田园留住搬迁群众的乡愁,解决搬迁群众的“菜篮子”问题,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向新市民转变。目前玉屏9个安置点立足既有的土地资源规划,实现了各安置点微田园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