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制作名匠侯吉春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玉屏箫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便是宫廷贡品。县政协为深入挖掘玉屏箫笛的历史文化,组织人员精心编撰了《平箫玉笛慰乡愁》文史专辑。玉屏网将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制作名匠侯吉春
宋开岳
  玉屏箫笛自郑氏首创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了,通过郑氏数代人的传承,使平箫由私人赠品、皇家贡品、市场商品,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平箫玉笛作为郑氏独家拥有的“专利产品”,至郑汝秀突破祖训收徒,将家传事业公传于世,大胆培养族外工匠;郑登荣、郑桂荣兄弟协力,大胆创新,将祖传技艺发扬光大,一举获得伦敦、旧金山两次世界级大奖,并将祖业融入社会,共生共荣。如水之波涛,推陈出新,培养出一批批箫笛工匠,侯吉春就是其中之一。
  侯吉春,玉屏县平溪镇人,1942年出生,1958年初中毕业后被县箫笛厂招工进厂。他身材不高,性格腼腆,不善言辞;他为人低调,虚心务实,专心于事业;他其貌不扬,手艺却非常了得。
  1942年,正是玉屏箫笛行情高涨的时期,在不大的县城里,有经营头脑的人们跻身箫笛制作与经营,短短的几年中竟出现了30余家带“山”或“斋”字号的箫笛作坊和经营店铺,整个北街可谓店铺林立,人流如织。虽处战乱时期,作为后方的玉屏,因有人负重前行,还能安享太平,依然商贾云集、商业兴旺。箫笛制作人的调音声、选购箫笛的试吹声,从原北路东到西,此起彼伏,甚为热闹。侯吉春的童年、少年恰是在这悦耳的平箫玉笛声中度过。
  1958年,16岁初中毕业的侯吉春应招进入了玉屏县箫笛厂,师从于王金山。王金山曾师从于郑登荣、郑桂荣,或许王金山天生具有做一代箫笛制作大师的潜质,虽然学艺时间不长,未完成学徒学习期,他制作的箫笛,在后来许多竹管乐名家看来已算得上是珍品。对跟从自己学习的学徒,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有了自己的安排。
图片
箫笛制作名匠侯吉春(左)
  对于自己能有幸进入箫笛厂,并师从于“箫笛大王”王金山,侯吉春从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高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师傅的真本事学到手,即使不能成名,也无愧于师傅的教导。因此在学习中,他非常谦恭,尊敬师傅,经常带着问题请教师傅,生怕师傅对自己留一手。
  经过一段时间与侯吉春的接触,王金山对这个自尊心很强,肯学、肯做,干活卖力的小个子徒弟也非常喜欢,从选料、调直、定音孔等环节认真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选料环节要求更严,常提醒侯吉春:这是基础,也最关键。料选错了不仅不会出好产品,还会造成浪费。要求在选料过程中注意把握两点。一是看,看材料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年限(上好的箫笛必须选用生长期在五年以上的竹材);看竹节的长短、看竹子的内径大小、管壁厚度,确定它适合做箫或笛,适合于哪一个调。二是掂,即掂量选用竹材的重量,估计选用竹材的材质密度,预作定位。
  三年的学徒时间很快过去,让侯吉春大受教益。在独立制坯的过程中,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未完全掌握其要领,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于是,他经常向比自己早进厂几年、比自己年长几岁的顾国富师傅讨教音律方面的知识。
  玉屏箫笛虽有其优势,曾两次获得国际银、金大奖,但玉屏箫笛也有其短处。产品单一,工艺标准不统一,与外界接轨困难。为此,从1961年起,厂里陆续选派员工分赴上海、苏州、广州、成都等兄弟厂家学习。侯吉春赴上海,主要学习笛、箫产品的分类、定调,各定调产品的长度、口径(底口直径)、孔径(横向、纵向)、孔距等。通过这次学习后,玉屏箫笛有了自己的标准,开始进行产品分类,使玉屏箫笛的品种逐渐增多。特别是到玉屏箫笛第三套标准出台后,侯吉春也在工作实践中快速成长,成为一位箫笛制作技术骨干。
  1970年9月,参与湘黔铁路建设的铁二局电务处李文权笛子吹得非常好,人称“笛王”,在试吹了侯吉春制作的笛子后给予了盛赞,但对侯吉春作为一名箫笛制作者却不会吹笛子深表遗憾。侯吉春立马拜李文权为师,向李文权学习吹奏笛子。一年之后,侯吉春的笛子吹奏水平进步神速,令李文权刮目相看。
  1972年10月,湘黔铁路全线贯通,李文权即将离开玉屏,侯吉春专门制作了一对箫笛送给李文权师傅。李文权非常喜爱。回到四川,使用了侯吉春赠送的笛子后,曾来信对侯吉春的箫笛制作水平大加赞誉。
  1977年,贵州安顺地区文工团一名笛子演奏人员,从苏州购买了一支笛子,演奏时总感觉不上手,专程从安顺来到侯吉春家中,请其测音校音。经侯吉春调校后,吹奏出来的音乐美如天籁。
  1979年,侯吉春赴江苏苏州参加了全国乐器改革会议。他视其为难得的学习机会,广泛与人交流。这次会议,让他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玉屏箫笛产业发展的不足。他决定重新学习,提升自己,发挥好作用,改变玉屏箫笛定音不准、产品单一的现状。他找来大量有关竹管乐器、相关乐理知识的书籍,认真阅读;他广泛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他谦虚地与外界交流,对比差距查找不足。
  1984年,此时的侯吉春箫笛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得到了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信任,厂领导将高端箫笛的制作工作重点放在了他的身上。
  1986年,根据厂里要求,他专门制作一支洞箫送给陆春龄,得到了陆春龄高度赞誉。同时期,他还制作了一支洞箫送给朱德元帅的孙子。
  由于制作功底扎实,制作工艺上档次,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江苏淮剧团曾慕名要求定制侯吉春制作的专用箫笛;省内贵阳、遵义、安顺、毕节等剧团定制箫笛也要求由侯吉春亲自制作。
  20世纪70年代,侯吉春通过试制,生产出七孔箫,送中国笛王陆春龄试用后获盛赞;1984年,在陆春龄的指导下又完成了八孔箫的制作。玉屏箫又增加两个“家庭成员”,丰富了玉屏箫的品类。90年代初,玉屏箫笛厂厂长张进贤从上海带回尺八样品,交由他进行攻克(这是玉屏箫笛史上从未接触过的品种)。侯吉春接过任务后,进行认真研究、长时间观察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终于做出样品交给张厂长。样品得到了对方的认可,但由于当时玉屏箫笛生产能力受限,未能形成最终产品。同时,他还完成了张厂长交给他的另一个任务:试制莽笛,并成为玉屏笛子家族新成员。
  2000年,贵州省剧团唐志炳(现任贵州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曾专门向侯吉春定制过笛子并保持联系;广州铁路文工团笛子演奏演员伍华德慕名从广州到玉屏向侯吉春定制演奏笛。
  侯吉春,他行事低调,成就却很高;除了获得过厂内的表彰外,从未获得过其他殊荣,行业人士都认为他的工艺水准达到大师级工匠;他没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光环,但却被中国笛子演奏家陆春龄称为大师级的箫笛制作人。
  (作者系玉屏自治县税务局退休干部)

【相关链接】

玉屏箫笛甲天下
郑氏家族沿袭下的玉屏箫笛
玉屏箫笛历史上的5家“山”字号
玉屏箫笛百年缘
箫笛精粹归故里
传统玉屏箫的形制及音色特征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玉屏箫笛雕刻技艺
玉屏箫笛图案设计及雕刻技艺的演变
玉屏微雕大师杨长流
姚茂禄的箫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