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平箫玉笛鸣盛世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平箫玉笛鸣盛世

舒维秀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大诗人李白何曾想到,数百年后,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被人雕刻在箫笛上,吹响在月白风清的黔东卫所小城时,那是怎样的一腔乡愁了得。

  昔时的平溪卫,如今的玉屏城,城东双桥工业园区,一栋高大的厂房式建筑,气派地耸立着,“箫笛研发生产基地”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我们乘电梯上到四楼生产车间,只见一队小学生从车间出来。公司负责人说:“这是玉屏城里来研学的小学生,我们向他们讲述了平箫玉笛的来历、传承、发展历史,演示了箫笛吹奏基本技术要领”。

图片

学生在玉屏自治县箫笛博物馆体验箫笛吹奏。胡攀学  摄(贵州图片库  发)

  提起玉屏箫笛,那可是与仁怀茅台、大方漆器并称“贵州三宝”的东西。1915年,玉屏箫笛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它的历史可远溯到明朝卫所时代。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在当时属湖南管辖的思州土司地界设立平溪卫。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清代雍正五年(1727),朝廷裁撤平溪卫,改设玉屏县,归制贵州省管辖。平溪卫前后存在了337年。

  随着朝廷在贵州设立卫所,军屯、民屯、商屯随之兴起,中原、华东等地的兵士、民夫及匠人相继进入平溪卫,他们带来了先进文化和各地先进生产技术。明初,朱元璋确立“治国以教化为先”方略,大力推行礼乐教化,为玉屏箫笛发展繁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图片

2023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音乐剧《平箫玉笛》在贵阳市北京路大剧院上演。汪珺 摄(贵州图片库  发)

  永乐初年,孔孟礼仪之邦的山东籍郑氏郑忠,顶替父亲外祖父的卫所军籍从军,多次立功,被授平溪卫指挥使职。清乾隆二十二年的《玉屏县志》载,“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凤笙”。据考证,这“异传”者,乃鹿皮翁。清咸丰四年(1854),时任云贵总督的浙江钱塘人吴振棫在《黔语》中说,“去玉屏十五里曰羊坪,产美竹。有郑氏辨其雄雌,制成箫材,含吐宫徵,清越徽妙,是以天下之言箫者,必首郑氏”。玉屏郑氏箫笛领风骚数百年,2015年建成的郑金城箫笛博物馆,馆藏的380余支明清以来的箫笛就是明证。郑氏箫笛上落款均刻“不其山人”,源于祖训,告诫子孙不忘郑氏祖籍山东和不其山人传艺之恩。这“不其山人”与“鹿皮翁”是否为同一人或同一族群之人,已不可考。

  郑氏箫笛,源远流长。明清时期,作为贡品、礼品、商品,受到朝廷上下青睐,还追随郑和七下西洋,名播海外。

图片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泽松在竹林基地选择生产竹笛的竹材。胡攀学  摄(贵州图片库  发)

  “制作箫笛的原材料有金竹、紫竹、苦竹、斑竹,砍收竹子后,需要先花两三年时间阴干,才可制作。箫笛制作分制坯、雕刻、成品三个工艺阶段”,公司负责人边领我们参观工艺流程,边介绍说,“制坯又分下料、去皮、去节、通节、定调、打眼等20多道小工序……”我拿起一支刻有李白诗句的箫问,“这字刻得行云流水,你们师傅的书法也了得吧”?“哪里,刻字是刻字,书法是书法。字刻得好看,不代表他的书写就好看”。公司负责人边讲边走进一间屋子,拿起一支尚未刻字的成品箫,现场演示起来。只见他把箫横置胸前,左手捏箫,右手执雕刻刀,在箫头比划下刀,一会儿,一句诗就成了。竖起箫头看,字体龙飞凤舞。我们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他有些骄傲地说,“我拜师学艺十年才得出师,光雕刻刀就用坏了十五六把”。

图片

玉屏箫笛生产基地,工人手工刻字。王炳真  摄(贵州图片库  发)

  郑氏平箫玉笛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日益精湛。为了扩大玉屏箫笛生产规模,清道光戊子年(1828),郑氏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开门收徒授艺,不论地域和门户,注重吸收德才兼备者为徒。但在兵荒马乱年代,再好的技艺,生产出的箫笛也是呜呜咽咽。郑步青、郑丹青兄弟制作的箫笛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送到玉屏后,被时任县长据为己有,郑丹青去讨要,反被假以罪名打入大牢,后被乡邻保释出狱。1941年,63岁的郑丹青不堪军匪掠扰,忧愤投河自尽。1949年,玉屏箫笛只剩下四五家作坊,从业者数十人。

  酒从宽处饮,箫向阳光吹。1949年后,玉屏箫笛获得了发展的好时机。1958年,郑丹青儿子征得母亲同意后,毅然向社会艺人公开了秘传数百年的开音、正音、定音等技术,带六名学徒,悉心传艺。从业者联合组建“玉屏箫笛厂”,是全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定点厂家之一,八箫十二笛,一百多个花色品种,产品一度占到全国竹管乐器市场的半壁江山。199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玉屏侗族自治县“中国箫笛之乡”称号,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玉屏箫笛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目前玉屏有两名箫笛制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箫笛制作厂家15家,从业人员百余人,年生产箫笛10万支左右”,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他是湖南省新晃县人,来玉屏学艺、创业已有二十多年。随着文化自信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回归人们的学习生活日常,民族乐器的学习演奏者逐渐增多,带动了箫笛市场的扩大。特别是箫笛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开孔、校音,已由手工改为机械打孔、电子校音后,箫笛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这家箫笛制作公司,在城郊营造了200余亩紫竹林,目前厂里有技术工匠15人,年生产箫笛2万多支,产值400余万元。多销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还远销到日、韩和东南亚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其中近一半产品是走网络直播带货、电商平台渠道销售的。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做的既是商品生产,也是文化传承。学习箫笛演奏者需要,作为礼品相送者需要,作为工艺品收藏者更是需要。只有在社会承平时期,才是箫笛生意好做的时期。做出来的箫笛,才能真正吹出明快阳光的情感”。

  清乾隆年间平溪郑氏渔樵山人制箫最精,故宫博物院,陈列有“古平溪渔樵山人作”的“庄籁”“虞韶”对箫。箫头刻诗云,“彩云何处逢仙侣,明月谁家教玉人。得遇知音调一曲,不须薢谷问伶伦”。如今玉屏城已成箫笛名城,古老的印山书院,改制为玉屏箫笛博物馆,百余件历代箫笛精品,五个国际大奖奖杯,四百余张历史照片和文字图表,制作工具,丰富着馆藏内容。镇馆之宝就是那枚历经千辛万苦找寻,失而复得的巴拿马金奖奖章。“艳说玉屏有仙箫,鼻祖鹿翁去已遥。正是和声鸣盛世,不须古调听虞韶”,馆藏的一支古箫上雕刻的这首诗,不正是平箫玉笛的前世今生写照。

图片

游客在玉屏自治县侗乡民族风情园景区体验箫笛制作。胡攀学 摄(贵州图片库  发)

  来到玉屏的朋友,走进箫笛博物馆,了解平箫玉笛的过往。走进箫笛生产基地,目睹平箫玉笛的今生。临了,再带一对箫笛回去,或赠友人,或送亲人,或自己吹奏,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啊。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