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转身回眸 品读“中国汞矿业史的教科书”

作者:来源:微万山
编辑:季佩佩
责任编辑:罗贤发
校对:
审核:
来源:微万山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位于湘黔交界处的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

曾因汞矿资源储量位居亚洲第一、

世界第二闻名于世,

在中国的工业发展史上

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图片

万山朱砂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唐宋时生产进一步发展,明清达到了顶峰,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现代化、正规化、规模化的开采冶炼。在国家困难时期,贵州汞矿承担起我国对苏还债的半数款项,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爱国汞”。

图片

“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爱国汞’的故事,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时候,贵州汞矿特别出名,我们很多同学都想来这里上班,我自己也想。”原贵州汞矿矿长李晓康回忆起过往,嘴角止不住上扬。

1976年,李晓康从原贵州工学院毕业,如愿被分配到贵州汞矿,他怀揣着梦想来到万山,在当时全国最大的汞矿生产基地开启了他的曲折人生。

图片

“刚到贵州汞矿时,每年能生产400多吨汞,职工基本上都是在食堂吃饭,经常有红烧肉、鱼这些吃。每到逢年过节,矿里面都会组织文艺工作者表演节目、打篮球比赛等各种活动,全矿职工都生活得特别好。”李晓康说。

正值当打之年的李晓康拼劲十足,一路从生产技术员到工程师,再到贵州汞矿生产矿长、总工程师,前途一片光明。但随着汞矿资源的日渐枯竭,2001年10月,贵州汞矿被国家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李晓康的事业遭受重创。

图片

“当时2000多名职工受到了关闭破产的影响,为了生活,大家都出去打工了,我也跟着去了陕西打工。”李晓康迫于无奈地说。

工厂关闭,人员流散,昔日的辉煌不再,万山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数千年的朱砂冶炼历史留下的200多处古代采矿遗址和建筑、46万平方米的近现代化工业建筑和970公里的地下采矿坑道变得满目疮痍。

图片

工业遗产作为优秀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过去工业发展的轨迹和成就,保护与利用规划刻不容缓。2005年7月,万山国家矿山公园项目获得国土资源部批准,并于2009年10月揭碑开园,采矿遗留的三废得到了全面处理,景区基础建设逐步完善。2015年7月,万山引进旅游开发公司,投资20亿元,在国家矿山公园的基础上,对现有汞矿遗址和文物进行了保护性的整体连片开发利用,打造起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沉寂的万山再度热闹起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公司按照5A级景区标准和‘修旧如旧’原则,开发了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那个年代’一条街、苏联专家楼、地下矿洞等景点,让汞矿遗迹遗址重焕生机。”贵州铜仁吉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芳忠介绍,现在朱砂古镇景区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次,实现了从工业遗址到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图片

除此以外,朱砂古镇景区在建设中还以文化为魂,深度挖掘朱砂文化、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内涵,打造了万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讲好“爱国汞”故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空间。

“基地内共设有序厅、红色万山、丹心报国、冰雪中的温暖等七个板块,全面讲述了万山朱砂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万山转型发展的故事。”工作人员向燕介绍,目前基地已经接待了各类参观人员45万余人次。

图片

万山还利用工业遗产、老旧厂房等设施,建成了贵州最大的工业遗产研学实践基地,2022年7月被教育部与工信部联合设立为“大思政课”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朱砂古镇在这些年也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旅游度假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及“贵州省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单”等荣誉称号。今年,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万山汞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赫然在列。

“我们公司现在每年会拿出20%的旅游收入,用于朱砂历史文化遗迹的修缮、保护和管理,以及朱砂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开发。”王芳忠说。

图片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朱砂古镇作为研究中国汞矿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缩影和标本,以及中国近现代工业建筑发展的实物见证,被誉为“中国汞矿业史的教科书”。

“现在朱砂古镇是目前国内保护最为完整的工业遗产,保存的汞矿的探、采、冶等文字资料、图纸资料以及生产、试验等设施、设备是研究我国汞业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具有稀缺性、有填补国内工业遗产入‘世遗’空白的可能。”铜仁市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穆昌俊说。

图片

从辉煌到衰落,再从衰落走向崛起,朱砂古镇正以崭新的面貌,向全世界展示着工业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