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贵州大山里,他们接力守护红军墓的故事令人动容……

作者: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季佩佩
责任编辑:罗贤发
校对:
审核:
来源:天眼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贵州,有许多保护红色资源的感人故事。”12月30日,中共贵州省委“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闻发布会在贵阳举行。会上强调,要始终把保护红色资源作为职责所在,让红色根脉永续相传。


新闻发布会现场.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红色是多彩贵州的鲜明底色。在这片土地上,共有烈士陵园201处、烈士墓6413座,12558名烈士长眠于此。在这些红色故地,有一群红军守墓人接力守护着烈士英魂,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值得铭记,他们背后的故事更令人动容。


  目光聚焦黔北,遵义仁怀茅台镇鲁班红军烈士陵园里集中安葬了在战斗中牺牲的145名红军遗骸。每天清晨,守陵人郭德刚都会早早来到陵园打扫落叶,遇到空闲时,他还会无偿给游客讲述长眠在陵园里那些英魂经历过的鲁班场战斗。



  “1935年,中央红军与国民党部队在此展开激烈而悲壮的战斗,最终红军歼敌300多人,为大部队攻占茅台、三渡赤水河争取充分的时间。”郭德刚说,鲁班场位于遵义仁怀市南面,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是当年通往茅台渡口的重要通道。据资料显示,鲁班场一战,红军牺牲了489位战士。


  郭德刚是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第二位守陵人,也是第二代守陵人。在他心里,守陵人的工作,需要有对英烈的崇敬和为党工作的忠诚,唯此才能将守陵一桩桩、一件件枯燥的工作转化为庄严与崇高的坚守。


守陵人郭德刚.jpg

守陵人郭德刚


  这些是郭德刚从师父刘福昌那里学到的“真理”,用手擦拭掉墓碑上的落叶,他缓缓说起了刘福昌的故事。


  “在我之前,我的师父刘福昌就在鲁班守灵了45年,他曾是一名中国远征兵,上过抗日战场,后来又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过渡江战役。从1971年开始,师父就开始到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守陵。”2018年,师父因病逝世,临终时他对我千叮万嘱,一定要把陵园的烈士守护好,我一定会履行好这个承诺。


郭德刚和师父刘福昌.jpg

郭德刚和师父刘福昌


  八十九年过去,赤水河畔鲁班场的故事,当地人耳熟能详;鲁班红军烈士陵园两代人的守陵印记也为更多人知晓,红军留下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此地,薪火相传。



  无独有偶,在贵州西大门盘州市,邹广阳一家五代人为红军烈士守墓八十七载的故事,亦是千金一诺,善行无疆。


  “为红军烈士守墓,这是我们的家事。”75岁的邹广阳说,1936年3月,红军在云南省富源县东门外遭敌机轰炸,年轻的红军战士赵文荣在轰炸中身负重伤,部队将他安排在我父亲邹学孔家里养伤,但因伤势过重,加之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一个多月后,未满20岁的赵文荣牺牲。


赵文荣墓碑.jpg

赵文荣墓碑


  邹广阳说,朝夕相处间,父亲邹学孔早已把赵文荣当做兄弟看待,面对他的离去,父亲悲痛不已,将赵文荣安葬后,在其墓前立下誓言,要为他守墓一生。


  自此以后,邹广阳和兄弟邹广周把红军烈士赵文荣同邹家的渊源讲给子孙辈听,守墓的“规矩”也代代相承,至今已到第五代。“每年到清明和除夕,或是我们返乡相聚的时候,一家老小都会到墓前祭拜、清理杂草。”54岁的邹广阳之子、第三代扫墓人邹忠文说。


邹家人给赵文荣扫墓.jpg

邹家人给赵文荣扫墓


  绿草茵茵,苍柏青青。风,顺着山的脊梁,吹拂过黔贵群山几万重,也吹走日复一日的时光。陵园里,这些守墓人们仍然在讲述着那些难忘的故事。他和他们,还有更多的他,用忠诚、用诚信,以庄严之心、勤勉之力还将书写新的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