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感受通信工具的变化

作者:作者系玉屏侗族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原局长
编辑:吴梦洁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
审核:
来源:《变迁》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为记载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屏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玉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县政协组织人员精心编撰了《变迁》文史书籍。微玉屏正在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感受通信工具的变化

杨显政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人们的生产形态和生活方式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在最广泛和深刻的变化中,通信工具的变化应该属于其中之一。从广泛性来讲,2020年6月,新华社公布,我国手机上网用户13.17亿户,已经成为第一手机大国。从深刻性而言,从摇把子电话到程控电话,从传呼机到手机,从模拟电话到智能电话,从单一通话到智能利用,从机机联系到机物互联……可谓是一机在手,走遍全球。40年前,通过书信通信,要几天乃至十多天等待才能收到。40年后,人们使用智能机通信,远隔万里也能实时连接。

  玉屏也和全国一样,几乎同步保持着这种变化,而且与全国同频共振的距离也越来越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据我县统计数据,2022年全县有户籍人口17.6万人,常住人口14.67万人,而移动电话用户就达11.14万户,接近一人一机。从刚进小学的学生,到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基本上都能做到一机在手,几十年前高不可攀的电话,变为今天人们生产生活须臾也不能离开的必备物件。

图片

百年不变:漫长的等待

图片
  传统通信工具大致有三类。一是古老的书信,二是电报,三是手摇电话。
  先说书信。据说书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据《贵州玉屏县志》[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记载:“明永乐年间,贵州思州府设驿于卫城之东关。”表明玉屏最早有记载的邮政活动大约是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在今玉屏县城东部馆驿天马山脚设有驿站。那时平溪一带往来邮件由舟、马运送。明永乐十一年(1413),平溪驿有马27匹,马夫27名,分别承担至镇远、思州、石阡、思南、铜仁等府及晃州驿(今湖南新晃)的邮运。我县在清宣统元年(1909)就开办了函件邮寄,经营收寄信函、印刷品、明信片及新闻纸业务。民国时期,贵阳至玉屏的邮件两天可以到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县寄出的信函每年大致在20万件。邮政部门统计,至今我县寄出信函的最高年份是1970年,突破50万件,其原因是修湘黔铁路,外来人多。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达到了30多万件,到21世纪以后,我县的邮政业务量慢慢减少,最大的原因是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尽管如此,现在每年的七八月份,那些有子女即将考上大学的家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话就是:“还没有收到纸质通知书呢。”这就表明即使子女们被网上录取了,纸质通知书这一不可或缺的凭据就是通过信函邮寄的,几千年来的通信工具还保持着它最后的庄严性和仪式感。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八分钱寄一封信的往事,距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但书信给老一辈们带来的情怀,是现代人无法体会到的。
  再说电报。某种意义上,电报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我县有电报业务最早是在1946年1月。那年发出电报103份。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发出电报都在1万份左右。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电报还是最快速的通信工具,从1979年起到1990年,这个数字多数保持在两到三万多份。
  从私人角度来看,打电报并不频繁,但相对书信而言,电报的信息传播速度特别快,比如通过电报通知对方接车,或者通报特别紧急的事还是很实用的。一般电报八小时之内可以收到,但交通不便的地方就看接收的邮电所与收电人的距离了,也有一两天才收到的。但是电报使用得少还是因为价格高。电报的价格是根据字数多少计费,1981年的时候,一个汉字七分钱,阿拉伯数字两个数按一个汉字收费,收件方的地址和收件人的姓名是半价收费。那时一般工薪人员的工资每月才二三十块,打个电报要一两块钱,那也是一两斤猪肉的价钱。
  但是公家用电报的事还是很多的。1991年,我县开办了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等7大类电报业务。当年,电报业务量为27690份。1992年,电报业务31009份。随着电话的普及,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使用电报的人渐少。1997年,一些党政企事业单位自购传真机,到电信发业务传真的越来越少,到2000年,电报业务量仅有7600份,传真业务714份,2005年,传真业务不到500份。
  然后就是手摇电话。手摇电话是很有标志性的通信工具。我县是在1930年始建城乡电话。1935年,电话可通至青溪、岑巩和湖南晃县。1946年,电话可通大龙、朱家场、田坪、万山和晃县凉伞。1947年,玉屏分别与湖南衡山、安江、洪江开通长途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长途直达电话有玉屏至铜仁、晃县、镇远3路,1970年增至7路,1976年增至10路,1987年增至22路,1990年减至14路。1965年,全县各区、公社、大队都通电话,形成了全县城乡电信网络。我县的电话户数为1952年28户,1956年102户,1970年287户,1978年236户,1988年338户,1989年361户,1990年377户。
图片
转接电话
  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以后,才接触到的手摇电话。当时县里各单位都安装有一台,据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家中也各有一台,有一定级别以上的少数离退休干部家中也有。打电话时,要按下放置话筒的叉簧(支架),握住话机右侧的手柄,顺时针方向摇动3至5圈,再拿起话筒告诉接线员请他接哪个单位,接通后,只要对方不占线,话机前有人就可以马上通话。如果打到县外就需要等待,就是等接线员帮你呼叫,距离越远,线路接线员呼叫的环节就越多,等的时间就越长。有时会等几个小时,基本上别的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还等不来一个电话。当时的外县电话话费较贵,打到外县的需要单位领导批准,语音还不清晰。那时县里的主要企业如县酒厂、复烤厂、元丝厂、水泥厂等,为了抢抓商机不耽误供销信息,保证语音清晰和联络方面的畅通,多数时候是开专车或者坐火车到怀化市去拨打信号更好的载波电话。
  那时也经常开电话会议。我参加过两次电话会议,地点就是原来老公安局即今天的玉屏龙华湘骨科医院处,在单位的院内,七八只木椅子用来坐参会者,院子中间摆一个小音箱,就是差不多像今天很多单位门口挂的意见箱大小。会场就如今天村民组的坝坝会场,甚至还没那么整齐。开会时,电话声音很不稳定且有沙哑声,如果说话的人方言比较浓,那就基本听不清楚。我有的笔记记不下来,就问别的人,别的人也没记下,回单位汇报时,只好如实报告说记不下。
图片

多机迸发:不断翻新的花样

图片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玉屏开始进入了数字电话时代。可以说,从那时起到21世纪前十年的十六七年间,多机迸发。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的使用,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那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通信工具首先就是程控电话。从操作方式来说,当时也叫拨号电话。现在来看,随着手机的普及,再回过头去看,那就叫固定电话,也简称固话。程控电话的使用相比手摇电话来说,给人们带来三个明显变化:一是通过拨号直接向接话人呼叫,省去了接线员的环节和呼叫时的等候,即拨即通;二是语音清晰,如同人与人面对面说话;三是功能更加多样,可以随机保存5到10个电话号码,可以重拨,可以免提等等。从那时起,电话号码本就成为了单位和个人的标配。当时一个县一年或几年就要编一本电话号码本,里面印有本县全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的电话号码,还有全部的私人电话号码。另外,每个人大多都备有一个厚薄不一的电话号码簿。
  我县最早开通程控电话是1994年1月初,大龙1000门程控电话开通。到当年8月18日,县城2000门程控电话开通,结束了县城市内电话沿袭数十年的“摇把子”历史,率先在全地区开通程控电话。到2000年10月底,我县全部并入市话网,电话号码由6位升为7位,并进入全国大网。
  对原来的摇把子电话单一的操作方式,程控电话机上的多功能面板带来了操作方式的巨大变化。当时面板的按键说明全部是英文的,部分单位在刚安机时,为了辨别按键的功用,按话机说明书的说明,就在话机相应的按键旁边用中文标注功能,更多的单位则是用医用胶布贴在按键旁边。程控电话带来的便利,激发了人们安装和使用的热情,尽管当时安装费相对收入来说并不低,但电话还是逐渐走进更多的家庭。刚开通时,安装费是4000元,购机费200至500元不等,有高档的甚至到800元,每个月还需支付月租费30元,通话费不等。但开通当年,就安装了1221台,比1993年689台手摇电话多了近一倍。进入21世纪,随着安装费陆续递减,到2005年免除安装费,电话的安装量直线上升,以每年1000多台的量增长。到2002年超过1万台,到2004年即开通10周年时,达到14905台,增长了10倍多。
  程控电话的开通还带来了一些通信设备的产生,如无线家庭固定电话,就是没有电话线的电话,如小灵通,即无线市话手机,和公共电话亭等,这些都是基于程控电话的技术产生的副产品,在我县没开通使用几年就消失了。
  其次就算是CALL机了。CALL机的正名是寻呼机,全名是无线寻呼机。由于它接到信号发出“哔哔哔哔”的声音,又叫BP机。CALL机的使用在我县差不多跟程控电话是同时的。1993年末,县邮电局建立了县城无线寻呼基站,开通县城无线寻呼数字系统。通过126人工寻呼,实现无线呼叫。当年发展用户39户。到1994年有126户。1995年10月6日开通无线寻呼中文设备和127自动寻呼,实现无线寻呼数汉兼容,126人工和127自动寻呼并用。到1997年,全县共有3451户。2000年,由于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年末仅有100多户。
  CALL机在我县存续的时间不到10年,但是它可以说是无线通信和来电显示的前奏。虽然程控电话逐渐普及,但程控电话也有局限,一是没有来电显示,二是位置固定。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流动频率不断加大,并不是所有被呼叫的人天天都守在自己的电话旁,以无线通信为特色的CALL机填补了这个空白,保证每个呼叫都能够成功。所以这算是最早的个人移动通信工具,它的本质是无线寻呼系统的用户接收机。但只能接收信号,不能发送信号。多数的BP机是数字的,如果接收到信号,屏幕显示的只是呼叫你的那个电话号码,但不能直接回复,而是得找地方给对方回电。如果是汉显的,屏幕上不仅显示呼叫方的号码,还可显示对方的留言,类似于今天手机上的短信,当然费用比数字的要高些。最初时,寻呼机用户入网费100元,数字机使用费一年180元(每月15元),汉字机一年600元(每月50元)。为竞争用户,传呼台入网费从最初的100元降到50元、30元,直到最后免费入网。服务费也降到了数字机一年120元汉字机每年三四百元甚至更低。2007年,全国最后一个公共无线寻呼系统关闭,我县关闭的时间更早些。
图片
移动通信基站
  移动电话(手机)的出现,以风卷残云般取代了BP机的存在。据统计:1996年,我县有“大哥大”(即模拟电话)30户。1997年有移动电话手机111部,1998年204部,1999年504部,2000年1500部,2001年6000部,2002年11780部(移动10500部、联通1280部)。2003年20500部(移动17500部、联通3000部),2005年32150部,十年间增长了上千倍。截至2002年7月底,全县网络覆盖率达90%。移动手机用户快速增长的原因大约如下:一是国家政策的鼓励,要求让更多人民群众用得起手机;二是从一家独大到多家参与竞争,带来了费用的减省;三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手机的更新换代频率不断加快。比如在1996年,一台手机入网初装费2000~3000元,通信基本费每月50元,通话费主叫被叫均按每分钟0.40元收取,拨打国内国际长途,加收长途费。人工漫游登记费每部每次50元,通话费主、被叫均为每分钟0.60元,拨打长途电话,加收长途费。这样的标准就是现在都算很高的。2000年6月,取消登记费,人工漫游通信费。直到现在你可以预交话费领手机、可以分期付款领手机......得到和使用一部手机的门槛越来越低了。
  手机的业务也是五花八门,在手机推广的早期,全球通、神州行、黔中游知道的人比较多。随着时代的进步、商家的精明、科技的推进、政策的宽松,很多新业务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很多旧业务不断被淘汰出局,如国内直拨和国内漫游、网络直拨和国际漫游、来电显示、呼叫转移、无条件呼叫转移、不可及呼叫转移、无签订呼叫转移、遇忙呼叫转移、呼叫限制、有限制所有呼出、限所有电话接入、国际漫游后除中国外关闭所有接入、呼叫等待、三方通话、语音信箱、会议电话数据传真、移动IP电话、短信业务服务、移动秘密、信息点播、手机银行、WAP业务、神州行亲情号码业务、全球通爱心卡业务、移动智能网业务。仅联通业务一家在2002年就开通了“世纪风”“新势力”“如意通”“新时空”,估计能全面了解这些业务的特点和收费标准的人,在我县不会超过五个。
  “伊妹儿”(E-mail)在21世纪初是一个时尚的新名词。现在看来,那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电子邮箱。我县1997年就开通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业务了,当年就有计算机互联网用户4户。1998年20户,1999年92户,2003年341户,2004年825户,2005年2016户。互联网上当时最主要的通信工具有两个:一是QQ,二是电子邮箱即E-mail。电子邮箱的流行,是因为手机通信还有很大局限。当时的手机尽管带来了通话上的极大方便,但是不能传输文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大量的商业来往和更多形式的文件,如图片、文档等的传输和交换,手机是不能完成的。当时也可以使用传真机来完成,但是考虑到费用和传输效果的局限,人们还是选择了免费、快速、无损耗的免费电子邮箱。使用电子邮箱需要电脑、快速的网络以及熟练的电脑操作业务,可以说在2005年以前,这些设施和技术在玉屏还很不普及。不像20多年后的今天,每个单位在人手一台电脑的基础上,有的单位还有闲置设备。当然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互联网,免费的电子邮箱也一直流行至今。至于QQ,更是当年每个网民的标配。2000年左右,QQ号也是紧缺资源,网上申请不到,要在手机上申请,到后面才逐渐放宽。一个经常上网的人如果没有QQ号,是不可想象的。
图片

智能时代:手机功能实现大一统

图片
  尽管在我县1996年就开通了手机,可是直到2010年,手机还是一部以单一通话为主要职能的功能机,它取代不了固定电话、取代不了电脑。可是从3G到5G网络的发展,赋予了手机这唯一的通信工具最强大的功能,在通信领域里所向披靡、独步天下。
图片
玉屏移动公司办公大楼
  这一变化,就是从3G到5G网络的发展所赋予的。1G网络时代被称为“语音时代”,代表手机就是“大哥大”,采用模拟通信技术,只能打电话,不能发短信,通话质量差;2G网络时代被称为“文本时代”,手机可以打电话、发短信、玩游戏,其中最有名的游戏就是贪吃蛇。但是网络不稳定,网速慢;3G网络时代被称为“图片时代”,手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玩游戏外,还能快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提供电子商务、视频通话等多种信息服务,微信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但流量套餐较贵,网速较慢;4G网络时代被称为“视频时代”,手机除保留了前面的所有功能外,几乎满足了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所有需求,可以实现各种视频APP和视频直播,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极大地弱化了钱包的作用,且速度快、通信质量高、费用便宜等特点;5G时代被称为“物联网时代”,是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演进技术集成后的解决方案的总称,是真正意义上的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5G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快”。还会强力推动VR、无人驾驶汽车等物联网技术发展。
  可以说,从3G网络时代开始,手机就进入了智能机时代。
  我县的3G业务是2011年开始安装的,2012年,全县实现了3G业务基本全覆盖,2013年,移动公司发展4G网络,2014年4G已覆盖全县100%的城区及乡镇、40%农村区域。2020年,5G网络全面领先。建设宽带小区286个,小区端口56921个,覆盖住户29333户。2022年,建有5G基站213个,县城区及乡镇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和自然村5G网络覆盖率45%。
  我县在不断发展领先的网络技术的同时,也不忽视基础网络的建设,也就是5G、4G、3G网络同时建设,带来了手机用户数量的激增,普及率越来越高。2019年,仅移动公司客户规模就达11.56万户,占全县市场的75%,表明全县移动电话总用户15.41万户。之后又有降低,到2022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01户,移动电话用户11.1万户,互联网用户6.5万户。对于当年全县户籍人口17.6万,常住人口14.7万的规模而言,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了。
图片
智能手机各种功能实现大一统
  如此之高的普及率,来源于智能手机强劲的通信功能。有人梳理,目前手机有十大功能:一是最基本的功能(打电话和发短信),二是互联网功能(浏览网页、查看邮件、观看视频等),三是娱乐功能(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和电视等),四是拍照和摄像功能(用自拍、超广角、微距等拍摄模式拍照片和视频、图像处理和美化),五是导航功能(定位和导航,提供路线规划),六是支付功能(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手机银行进行在线支付、转账),七是社交功能(随时发现趣事、交朋结友),八是语音识别功能(通过语音输入快速完成搜索、拨打电话等),九是健康管理功能(记录运动数据、睡眠情况等),十是智能家居功能(控制智能家居、设备门锁、灯光等)。实际上,这些功能还远远概括不完我们正在使用的功能。比如网络学习、阅读写作、书法绘画、电视投屏、电子证照、打卡报到、健康扫描、网络投票、遥控家电、电子会议等,不一而足。
  可以说,除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使用老人机,除了中小学生多数使用电话手表以外,使用智能机的成年人群体中,估计不低于90%的人都用了十种功能中的九种。在手机如此强劲的功能中,微信又是强中之强,几乎可以包括上述所有功能中的80%以上,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比如文字录入这项功能,这在20年前只能是经过专业训练过的人才能使用,一个单位会打字的人也就只占到单位人数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而现在,你通过微信手写,可以输入;不喜欢音频聊天的人,可以使用微信的语音转文字功能,通过说话也能实现文字输入;如果你还嫌麻烦,那就直接点开微信上的语音转文字按钮,你边说话,上面就把你的话直接变成文字。如果你普通话水平很好,微信的文字识别差错就很低,你就是说玉屏方言,这也是属于北方语系,经过微信识别,差错率一般也不会超过五分之一。要写一个简报,只要你事先在脑子中打个腹稿,三五分钟,就可以写出来,且很省事。
  总之,功能太多,不胜枚举。在这样极富特色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人只要在做好相应准备的前提下,拿上一台手机,就可以开始自己的人生之旅,就可以把自己的人生道路描绘得很精彩。在这里,我也是只从我几十年来所经历的通信工具的变化记录这个时代,未免偏颇、未免狭隘、未免落后、未免挂一漏万。读者只把它当作一个分享,当作一块引玉之砖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