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海发芦笙一响——让非遗活起来,让乡村火起来!

作者:黄庆松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庆常
编辑:季佩佩
责任编辑:吴兆宁
校对:杨可佳
审核:赵林
来源:微凉都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片

图片

农历三月的钟山区青林乡海发村,山野间杜鹃花开得正艳。4月12日,72岁的竹阿妹天未亮便起床,穿上珍藏的蜡染百褶裙,戴上祖传的银项圈,背着装有三把芦笙的竹篓往村口赶。这天是第十五届青林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开幕的日子,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海发村的芦笙一响,春天才算真正到来。

图片

图片

迎宾门前,十张长条木桌摆成“酒阵”,苗家姑娘们唱着迎客歌,端着竹筒酒拦住远道而来的客人。贵阳来的摄影爱好者王先生连喝三碗拦门酒,脸颊泛着红晕笑道:“这酒还没喝完,相机都快端不稳了。”

图片

要说最抢眼的,还得数海发村自己的芦笙队。小伙子们脚上的绑腿足有三寸厚,腾空跃起时银饰叮当作响,落地时震得尘土飞扬。芦笙舞表演者杨小贵今年十二岁,他祖父就是当年跟着“芦笙王”张文友闯北京的老艺人。

图片

关于张文友的传奇,村中老者如数家珍。62岁的陈小友蹲在磨盘边抽旱烟,话匣子一开就收不住:“当年张老去莫斯科演出,原苏联专家说他这舞步‘比芭蕾还难学’。所以他荣获‘民间创作天才大师’‘芦笙舞艺术大师’‘苗家最杰出的艺术人才’等称号。”

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早被围得水泄不通。现场,传承人李桂花手持铜刀在蜂蜡上游走,眨眼间勾出一朵活灵活现的杜鹃花。“闺女手要稳,蜡刀斜着走线才不断。”她手把手教浙江游客小林制作时,说起自家作坊的新变化:“去年乡里帮我们开了网店,上海客人订了五十条蜡染围巾说要办艺术展咧!”

图片

隔壁的芦笙制作体验点,从城区来的中学生围着老匠人刨根问底:“这笙管为什么是六根?”“簧片用竹子好还是铜片好?”“我们学多久才会?”老匠人笑呵呵地拿起半成品吹了一段《火车进苗乡》,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图片

篮球场上的角逐同样扣人心弦。青林乡联队身着刺绣球衣,与鲜红运动装的汪家寨代表队战况胶着。苗族小伙杨小龙刚投进三分球,转眼遭对方中锋盖帽。“把‘雄鹰’打回巢!”助威声里,七旬老翁拍膝喝彩:“这赛事比电视转播更带劲!”中场哨响,啦啦队姑娘踏着混编笙调起舞,古今韵律在春日里奇妙交融。

图片

日过中天,“山货集市”飘来阵阵醇香。青林黑山羊汤锅白雾氤氲,刘翠的吆喝清亮悦耳:“刚刚采的羊肚菌格外鲜!”最热闹的当属猕猴桃酒摊,游客老周连尝三杯后当场签下订单:“这琼浆蕴着山泉清冽,入我高端商超必成新贵!”

图片

压轴的文艺汇演将盛况推向顶点。当《火车进苗乡》的旋律响起,二十名穿铁路制服的青年跳起新编芦笙舞,手中的LED灯带随着舞步变幻成动车图案。“高铁通钟山,乡亲们外出务工更方便喽!”编导话音未落,台下,从贵阳赶来采风的舞蹈家吴老师说:“这才是活着的文化,学院教材难载其神韵!”

图片

暮色四合时,《美丽中国》的和声在山谷回旋。志愿者陈丽收拾道具时,轻抚文化墙标语——“让非遗活起来,让乡村火起来。”这场延续十五载的文化盛宴,就像村里那棵年年开花的古树,把根深深扎进泥土,把花开向更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