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岁月长河中,每个村落都有历史故事,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照亮了村庄发展的脉络。“微玉屏”开设“村史村事”栏目,从历史事件到村落人物,从古老传说到时代新篇,与大家共赴一场溯源之旅,于村史村事中寻根、共鸣、前行。本期一起走进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
枹木垅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中部,北纬27°12',东经108°53',海拔350米—1000米,境域整体呈椭圆形,东西长4千米,南北长5千米,周长20千米,东迄野鸡坪村,南连丙溪、铁家溪两村,西接老寨村,北与三家桥村、皂角坪村毗邻,东南部与湖南省新晃县大家塝村接壤,距皂角坪街道办事处3.5千米,距玉屏县城5千米。全村人口以侗族为主,侗、汉杂居,以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为主。枹木垅村民风淳朴,人文底蕴深厚,有龙、易、吴、杨等主要姓氏,村民世代和谐相处,家风优良,人才辈出。
古今名人
(一)龙万珍
生于晚清时期的龙万珍,自幼习武,力大无穷:手执120斤大刀飞舞如风,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生不愿入仕途,在家设馆授教,当时易姓请来一位名叫斗溪和尚的武术教师来设馆授徒,一届期满他独去踢馆,将和尚打败,分取一半银钱回家,后来大龙也曾请教师传授武艺,期满同样被龙万珍打败,携银而归(注:当时江湖上的规定:杀猪不倒水分钱一半,补锅未收炉的钱均分,设馆授徒学武,期满结束,若有武术更好的武师前来踢馆,将其打败,便要分取授徒学费一半),后被称作武术大师。
(二)龙相容
清宣统文秀才,初时设帐羊坪授教,据说在设帐期间,为授教学生家长写春联,一天写了将近100副,内容新颖没有重复,可见他的才智是何等惊人。后调任玉屏西北区长,兼县剿匪总指挥,著有小八景诗集。
(三)龙万元
生于晚清时期,自幼学习木工,修建楼台亭榭、飞檐翘角更是拿手好戏,各种造型别具一格。雕龙刻凤更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称为:建筑雕刻大师。
(四)龙相鼎
生于民国时期,自幼习武,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生义字当先,常常打抱不平,惹下祸端,连累家人,为生活所迫,只好忍气吞生,金盆洗手,做起了鞭炮加工,他加工的鞭炮响声宏亮、物美价廉。周边几县远近闻名,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被称为:炮仗大师。
(五)龙相清
生于晚清时期,自幼随师学习阴阳地理。出师后,又得高人指点,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悟性,把三八二十四向,消山拿水,来龙去脉,研究得十分透彻,不管谁请去看阴阳二宅,都福泽子孙,据说有一大户人家,派人远道而来,用黄金相请,去为他家父看棺好地,龙相清去后根据山势龙脉,看了两天,在一个小盆地处,停脚,下针,并将前后定好位置,叫人开挖,竟是一个石棺材,从此后,名声大噪,远近闻名,被誉为:地理龙脉大师。
(六)龙必乾
生于1933年,一生研究设计制作服装,只要看你身高肥瘦,不用尺量,制成的衣裤穿上便能合身,旗袍、长袍、军服、便装、西装、道服、道袍,寿衣、寿被无不精通,特别精于民族服装的设计加工,产品色泽鲜艳,款式新颖,别具一格,上门求购和加工者门庭若市,应接不暇,称之为:民族服装大师。
(七)龙玉堂
混名毛子成,又叫毛公鸡,自幼学医治病,草药都是他亲自上山采摘和挖掘,拿回家中洗净、晒干,制成成品,用时十分称心,特别是对于儿科和妇科,药到病除,疑难杂症,也能诊治一二,1956年曾代表玉屏县出席贵州省医药研讨会,回来后,医术更加精进,得到村民的尊重和好评。
(八)龙为树
中共党员,1956年4月出生,枹木垅村邓溪组人。1976年8月从玉屏入伍,1981年退伍返乡,曾荣获三等功一次。
1979年除夕夜当晚,龙为树进入金品县金水河等区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历经30余天。他所在部队负责侦察任务,不论天晴下雨、电闪雷鸣等恶劣天气都要在部队到达之前,摸清敌情,熟悉地势,提供还击方向。龙为树曾在侦察过程中头部受到弹片划伤。每次的侦察任务他都能很好完成,为战争的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九)王发建
1958年10月出生,枹木垅村易家组人。1978年12月从玉屏入伍,1981年退伍返乡,先后荣获团嘉奖一次、三等功一次、连嘉奖三次,1979年2月,王发建同志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爱护连队的战马胜过自己的生命,为了战马的健壮,他几天几夜不休息,冒着炮火给战马寻找庇护所,给马割草、找水。遭敌方炮弹袭击部队需要转移时,他主动申请留在前线转移烈士遗体。在部队开进过程中表现突出,积极主动提前做好通讯设施搭建工作,为战争提前取得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十)吴清木
1970年6月出生,1995年,他在玉屏铁合金厂上班,在2号炉的岗位上,每个月产值均超过既定目标任务数几倍,为本县工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十一)易尚洪
1966年出生,2017年在本村开办深华商砼站。之前,他在深圳自主创业,经营二手车交易;得到人生第一桶金后,返乡创业,为本村人民解决许多就业岗位。
民间故事
(一)枹木垅姓氏由来
明朝时期,大量人口迁入贵州境内,其中有一个叫杨天印的,邀约他的好友吴四万、龙相乾、姚君赞、易天是四人,带着家眷,结伴朝贵州方向迁徙,寻找理想的安居落户之地。几人一直来到枹木垅村,觉得这里前临大河,后有靠山,莫说开垦种地,即便只靠打猎捕鱼也能生存,于是便决定在此安家。吴四万水性较好,居住在东边(靠近野鸡河的方向)以捕鱼为生;龙相乾有一身武艺,擅长狩猎,居住在靠洋山一带的南面(今枹木垅村坡、印溪一带);杨天印识文断字、善于交际,居住在西面,与当地陆姓原著居民毗邻而居。易天是、姚君赞二人善于耕作,在北部土地较为平缓的丘陵地带安家(今易家组、长田组一带)。他们定居下来后,开荒造田时,发现丘陵中间的溪沟一直延伸至村外的大河(㵲阳河),溪畔全是葱葱郁郁的枹木,于是便将此地取名为枹木垅。
(二)金龙寺由来
据长田组村民(周满妹,80岁老人)述说,她从事烧香看相多年,到198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观音菩萨送了一个梦给她,说是长田组大井边龙脉好,菩萨要在井边左侧的岩洞安生,济世当地百姓,要她为菩萨建一住处,梦醒后周满妹老人也没有将这个事放在心上,到了1990年,易尚仁修建砖房,在大井边放炮取石。易尚仁的儿子,也就是周满妹的女婿,第二天肚子突然疼痛不止,当晚菩萨又送周满妹一个梦,叫你给菩萨建一个住所,你不做,再这样下去会出大事的,明天你去那里,我们在那里等你。第二天周满妹半信半疑去到那里一看,岩洞的石壁上现出菩萨和一条龙的图案,龙呈金黄色,周满妹才深信无疑,于是叫家人不再去井边开采石头,并用水泥砖暂时修了一个简易的房子,作为人们供奉观音菩萨的供台。此举之后,女婿的病在不就医情况下离奇康复了。从那以后周围的佛教信仰者,每逢观音菩萨生日那天都去朝拜,周满妹也不间断地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于2005年秋,进行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并取名金龙寺。
(三)古井《饮水思源》的来由
清末年间,朝廷腐败,八国联军入侵,民不聊生,匪风四起,龙氏六十二世祖秀仁、秀坤兄弟俩为了躲避战乱,携家带口迁居枹木垅,开垦良田,寻找水源。于是在茶子山脚,挖掘水井一口,供两家人饮用,据老祖宗传说,这泉水入口甘甜,喝了能清热利胆,净心明目,数十年后,家道中兴,人丁发达,已增至100余人,水的流量也随之旺盛。四十年代,祖辈们将原来不足20平方米的水井重新改建成三口井,扩大到80余平方,分为饮水、洗菜、洗衣。井底有石板拼接,并沿周围用石扳盖面,一直沿用到六十年代,到了七零年后,因人口增长及湘黔铁路修建进驻三个连的民工,人口增至1000余人,这口水井每天居然能轻松达到200多立方以上流量,当时人们都很惊讶,都说这是一股神泉,能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发水量,不但满足人们日常用水,还灌溉周围的稻田。为使水井更加清洁卫生,群众又挖了一条长达100米的排水沟,使其污水排放通畅。到了201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集中建房,修建两组环形公路,用管道把水井的水引到风雨桥下,村前有仿古大门,后有围墙,两侧栅栏环绕,中间绿树、鲜花、假山、鱼池相映成趣,顶有观赏花卉点缀,上有休闲角楼供人休憩,下有湿地公园让人亲近自然,这一切构成了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美丽景象。
附:对联
泾河涌水龙王万里赐灵泉
南海翻波观音千代送甘露
喜今朝观荷赏鱼漫步平房中
忆昔日取水洗衣行走露天下
颂人饮水井——壬寅年龙为鸿题
改造数次终成功,滋养茶山枹木垅。村民虔诚神感动,天赐灵泉出地宫。党恩浩荡人称颂,饮水思源记心中。公益事业靠大众,再接再厉劲莫松。
歌人饮水井——壬寅年龙为鸿题
碧潭涌波数千年,老井已改旧时颜。南海观音送神水,泾河龙王赠灵泉。清心利胆可明目,生津此喝味甘甜。更蒙党恩施惠政,建成农家一乐园。
民间趣事
碟犁口(趣事):枹木垅村原来有两人能够表演。其中一人叫龙松茂,他们不但能踩烧红的犁铧口,还能头戴烧红的三脚铁锅架(亲架)。在表演时,他们说是与鬼神斗法,给鬼神一点颜色看看,用炭火将犁铧口和三脚铁架烧红,徒手取出放在地上,赤脚在通红耀眼的铧口上反复踩烙,然后,把三脚的铁架圈戴在头上,三只铁脚朝天,说是钢翻天印,头上脚下都发出吱吱响声、冒起股股白烟,但手脚没有伤疤,头上也毫发无损,看者无不生畏,无不称奇。
吞尖子(趣事):名卡子水,表演者将筷子或竹条砍成一寸以下长短,用刀将两头削尖,用七节放于水中,烧香化纸,念动真言,将竹尖逐一吞下,腹、口并无损伤。
文、武“两教”(趣事):清朝晚期年间流传有道教和佛教两种宗教信仰,民间宗教活动尤以祈福消灾的道教科仪、斋醮法事为盛,其法事活动素有“文教”和“武教”之分。清代至民国时期,当地宗教活动盛行,全村精通各类斋醮科仪的法师达20余人,在周边地区颇有名气。
文化艺术
(一)歌曲类
我村民歌:源远流长,祖祖辈辈吟唱,而且种类繁多、有山歌、酒歌、嫁歌、溜溜歌、小调、号子等都受到男女老少喜爱,在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地方和红白两喜吟唱,有一种安慰和劝慰感。
山歌:在家中唱的较少,一般在赶场,或路途相逢,青年男女约会:有时在田间地头即兴而作。山歌有七字句和长短句两种,七字句:每句七字,每首一般在4—8句之间,多则不限,歌词多运用比兴、吹捧、扩大手法,通俗形象、曲调自然流畅、风格朴实。长短句:即一句和3句,一句为七字,二、四句为11字,每首4句,歌词注重情味,意境优美,曲调转悠,抒情味浓,是地方民歌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山歌中,以情歌比重最大,流传最广,而且情歌类型较多,初相会,问辖地、姓名。互相赞慕,盘问古今、分花借带,邀结姊妹,难舍送别,约期在会,高兴重逢,久别思念,劝慰,诉情,定情等多种内容,自成体系、很有特处。
酒歌:为礼仪性歌曲,在婚礼上,多是赞颂新郎新娘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夸新娘家陪嫁豪华;二是贺舅公舅婆根基稳固;三是谢月老,奔波操劳、费心费力。寿宴上贺老人,福如来海,寿比南山。若出新酒,祝长命富贵,易养成人,长大考清华北大等。若老人辞世,贺孝家,寅葬卯发,或千年富贵,万代荣发等。句式类同山歌,但音调不同,总的而言,歌词以赞慕、祝贺、慰勉、致谢、致歉为主,多以临场发挥,即兴而作。嫁歌,又叫伴嫁歌,为嫁娘待嫁期间,亲属,寨邻姊妹们从小到大,现即将分离、各奔东西,难分难舍所唱,句式类同山歌,但音调有所不同,歌词以眷恋、恭贺、惜别、慰勉为主。
(二)舞蹈类
我村老前辈们流传下来的有花篮舞、花棍舞、蚌壳舞。都用民间小调且歌且舞。
花篮舞:一队8—12人不等,桃花蓝走着方步,在花环的衬托下,且歌且舞。其次是花棍舞:又叫金钱棍,舞者手执两头配有一串铜钱的竹棍,移动不同的步法,且歌且舞,随着欢乐的舞步,时快时慢,用竹棍敲击身体有关部位,铜钱发出有节奏的音响,清脆悦耳,少则一人多则几十人集体表演。
蚌壳舞:为男女2—3人舞,多在春节演出,用竹、纸制作彩绘蚌壳为道具,选一较高、漂亮女子扮成珍珠姑娘,隐于壳内,将壳身时张时合翩翩起舞,再由一女子装扮麻婆,手挽竹篮,手摇蒲扇,对蚌壳进行挑逗引诱,再由一男子饰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腰系巴篓,手提渔网作捕蚌状,追逐嬉戏,以台步为主,绕场,挑逗、追逐时,配以紧密的锣鼓点子,既轻盈活泼,又热列紧张,看者笑声不绝,演者乐在其中。
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舞狮和跳秧歌。
(三)传统民俗文艺类
自2012年,枹木垅村围绕传统民俗项目:花灯、象棋、抓鸭子、猜字谜、拔河、山歌、舞蹈等内容,举办首届“八月中秋月团圆,天下军民一条心”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后,至今已组织开展九届围绕八月十五相关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曾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枹木垅民族文化节”。
(四)传统家训家规(节选)
吴氏家训——培植心田 品行端正 孝顺父母 友爱兄弟 和睦相邻 教训子孙 矜怜孤寡 婚姻随宜 奋志读书 勤劳本业。
吴氏家规——倡文明 守法纪 睦宗亲 和乡邻 崇报本 敦孝悌 爱公产 振祠宇 宜勤俭 戒奢华 勤做工 禁赌博 尊师道 重教育 亲贤人 远是非 教子孙 勤学业 学技术 务正业择婚姻 发万宗 行正直 求平安。
易氏家训——孝父母 友兄弟 肃国化 睦宗族 择嫁娶 洽姻邻 谨友朋 勤正业 正拳养 供赋税 尚节俭 戒庭讼 绝邪淫 戒赌博 祀典志 时举行。
易氏家规——敦孝悌 守法纪 慎婚姻 护坟墓 崇文化 勤职业 睦宗友 尚节俭 惩非为 隆谱牒。
龙氏家训——敦孝友 勤耕读 睦宗亲 严昭穆 循礼分 严祭祀 理先茔 培人文 惩小忿 妥先灵 正婚姻 勤修谱。
龙氏家规——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教训诗书 敦崇勤俭 和睦乡里 各安生理 严斥赌博 毋做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