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村史村事|麻音塘街道胜利村

作者:黄鹏菲
编辑:季佩佩
责任编辑:徐雪
校对:杨可佳
审核:覃嵩松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开栏语


  在岁月长河中,每个村落都有历史故事,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照亮了村庄发展的脉络。“微玉屏”开设“村史村事”栏目,从历史事件到村落人物,从古老传说到时代新篇,与大家共赴一场溯源之旅,于村史村事中寻根、共鸣、前行。本期一起走进麻音塘街道胜利村。


胜利村

  胜利村位于玉屏侗族自治县麻音塘街道东北部,东邻蔡溪村,北依抚溪村,南接前龙村,与田坪镇田冲村隔河相望。胜利村可耕地面积329亩,有410户1397人,辖杨柳、洞上、洞下、辽家塆、磨上、磨下、高跟滩7个村民组。

  胜利村内宽敞的侗家音乐广场、新建的运动场、别致的湿地走廊、美丽的乡村公园,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新农村画卷。

图片
航拍胜利村全景

图片

大事概览




(一)“桥”说乡村发展故事

  磨沟桥项目建设——天堑变通途,康庄大道行

图片

胜利村大门

  胜利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可是远离集镇城区、交通不便,成为“名声”在外的一类贫困村。早年出行、赶场,需要坐渡船过车坝河,经河对面的田坪镇田冲村白岩塘组,转往目的地。逢汛期或恶劣天气,渡船停摆,村民出行极为不便。

  2014年,罗家权出任胜利村村主任。看到家乡落后,决心带着村民们“走出去”。要想富,先修桥,打通出行通道迫在眉睫。

  2015年10月1日,总投资540万元,120.5米长、7.5米宽的磨沟桥建成,将胜利村与白岩塘连接在一起。滨江大道把村里与主干道前龙大道的路程缩短到600米。从最初的砖木桥,逐步变成了吊桥、拱桥、高速公路桥、高架铁路桥等,胜利村成为区域优越、交通便利的行政村,依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村集体产业,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

  2014年,胜利村被识别为一类贫困村。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后,“三改一化”的实行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产业发展以旅游、种养殖业为主。

  2019年4月,胜利村名列贵州10县100乡1000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名单”。2019年下半年,胜利村成功入选全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重点建设示范村。2021年,胜利村全面实现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讯、小康房,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家家通自来水,完成立面改造,完成卫生厨房和厕所改造,电视和网络全覆盖,通组路连户路硬化率100%。

图片
胜利村文化广场

(三)“镇村联动”工程

  胜利村“镇村联动”实施地点位于大龙经济开发区北部,距管委会3公里,南抵㵲阳河,北接前家龙,西临铜大高速,东临车坝河,包含胜利村和抚溪村部分区域,交通便捷。车坝河、阳河河谷秀美风光、葱翠青山、交相辉映,山水、民居浑然一体。

图片

葡萄园里务工的农民

  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方面,一是制定“胜利村村规民约”,包括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四个方面共27条,成功打造胜利村全体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二是推进“厕所革命”,全村287户农户均建成水冲式卫生厕所。在磨沟组还建设了农村生活污水试点处理站,通过雨污分离系统,对磨沟组周边62户农户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三是实施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村组污水统一收集到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中,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总体上实现“户内三水合一、户外雨污分流”,彻底解决污水污染现象;实施磨沟车坝河岸建设景观广场项目,广场区涵盖滨河景观带、文化展示区、休闲体验区、公共服务区、农耕体验区等。以葡萄园为核心,配套建设园区机耕道、排水沟渠、灌溉管网等生产基础设施和休闲观光设施,精心规划打造集葡萄和食用菌种植为一体的胜利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园区。

图片
胜利村葡萄园基地


图片

传统工艺




(一)土法造纸

  车坝河流域造纸业古来有之,距今有200余年历史,长久兴盛不衰,上世纪30年代,车坝河两岸已有数百家私人造纸作坊。磨沟、杨柳、洞下、岩下、崔家塆、鱼家坝、前家龙、马弓塘等地的家庭造纸作坊连成一片,规模较大。

  现在胜利村磨沟西侧,有一口山塘,叫塘湾塘,塘边有一条羊肠水渠。旁边立着几栋小屋,那是原来造纸的小作坊,里面放满了用于造纸的小工具,有木质舀纸槽、垛子台、榨纸器、打槽棒等造纸工具。

  土法造纸的产品主要用于毛笔书写,卫生之用,浅黄色,较薄,一般规格为60cm×30cm,每十张为一帖,每十帖为一刀,在烧纸上钻出线孔,称为纸钱。造纸的材料主要来自车坝河中、上游各地生长的竹子(嫩竹),砍伐这种竹子的最佳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五月至六月,砍伐后的竹子需捆好晾干,晾干后的竹子质量较轻,便于运输,也利于保存,不容易腐烂。土法造纸(人工造纸)的工序比较多、杂,又非常辛苦,有七十二道工序,曾有这样的歌谣:“有女莫嫁到纸匠家,半夜起来打竹麻”。土法造纸一般要经过打竹——煮竹麻——踩竹麻——舀纸几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二)古法榨油

  油榨的构造主要有三大件:一是榨身,紫檀木质,挺坚硬,圆柱体,总长约4米,外径在2米左右,横躺在固定架上,与地面有些距离;二是榨的间枋,也是紫檀木质,20块有余,尺寸规格不一,其中一块进间枋,长方椎体状,大的一端戴着铁质头套,常常经受着油锤碰撞的磨炼;三是油锤,油锤就是一根长约5米的木头,较重、较粗,腰部系着绳子,上悬于屋梁,下与榨槽平行,似同秋千,锤木的一端也戴着铁质头套,与进间枋的头套相对应。

  焙灶是榨油坊的配套设施之一。茶果经过晾晒,外壳与籽粒分离,其籽粒叫茶籽瓣。榨前,需将茶籽瓣置于焙灶箱里,烧小火烘烤,烤至烫手为止。

  烘烤后的茶籽瓣,需要挑进油碾坊,碾成粉末。磨沟的油碾坊靠近河边,在竹车水渠的尾部,与碾米坊挤在一起,距离榨油坊不远。油碾坊依靠竹车水渠的尾水,推动木质水车,带动碾子,其碾槽较窄,铁质槽底,整体就是一个圆的外环,有4个铁质碾子,茶盘一般大小,如同四个车轮,碾子转动时,好像四人骑车赛跑,你追我赶,马不停蹄。

  包枯饼是一项技术活儿,要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干好;在包枯饼前,要蒸好枯粉,最重要的是掌控好蒸枯的火候和时间。包枯用的模子,叫枯圈,铁质,3个枯圈能组成一个枯饼模子;包枯时,先取几根稻草,一手捏其尾部,一手捏其根部,轻轻地扭一扭,揉一揉,织成鸟巢样,置入模子里,兜住枯泥;再经过人工踩踏,枯泥逐渐冷却,凝固,然后把外露部分的稻草向内挤压,粘连在枯泥上;枯饼做好了,立马置入榨槽,等待开榨。

  装好了枯饼,不能等到枯饼完全冷却,要在开榨前抓紧依次排列好间枋;有两块间枋比较特殊,一是退间枋,二是进间枋,它们两端的大小不一;在排列中,要使退间枋小的一端外露一截;需要退榨时,便于用木槌敲打退间枋,间枋退出了,整个榨槽就松动了,然后取出间枋,取出枯饼,即可进行下一轮环节。

  进间枋的木质也挺坚硬,其长度、大小仅次于油锤,它的作用是挤压其他间枋,进而挤压枯饼,枯饼受到挤压,油随之溢出,直至把枯饼榨干。排列进间枋时,要使其两端的中心线与油锤对应在一条直线上,不在一条线上时,油锤会偏离轨迹,出现安全事故。

  榨油时,在油锤的龟头上系一根较粗的稻草绳,四个壮男,分前后两组,前两人拉紧绳子,提起锤的龟头,后两人护着锤身,拼力往后拉,拉至顶点时,再往前拉,拉力与锤的惯性合力,猛烈地冲击进间枋,“咚”的一声巨响,连续撞击不断。

(三)乡瓦制作

  20世纪50年代,湖南怀化市宝庆县的一位姓申的瓦匠师傅带着一家四口人搬到了磨沟。从此开启了乡瓦制作历程。

  乡瓦的手工制作工序并不简单,很有技术含量。

  第一步是练泥切泥。练泥:用锄头把泥土挖松,深度在30厘米左右,松土面积呈圆形,直径约5米,这个范围俗称泥塘,在泥塘里适当洒些水,把牛牵进泥塘,用黑布蒙住牛的眼睛,练泥人跟在牛的身后,一手牵着护鼻索,沿着泥塘转圈。切泥:用泥刀把经过踩踏,练成有黏性的泥巴,一块一块地切割下来,再一块一块地拼在一起,拼成一座泥山,然后按照规格和需要,切割成一个个的泥垛子,放在瓦胚制作架的旁边,制作瓦胚需要切割泥片,泥片柔软易碎,泥片切好后,制作人用双手捧着泥片,迅速地粘连在模具上,左手转动模具,右手把持着一个木板,用力挤压泥片,连续三至四圈,瓦胚就成型了,然后把瓦胚提至晒场,将模具与瓦胚分离,再返回原地制作,反而复之,每人每天能制作一千张瓦左右。

  瓦胚经过露天暴晒或室内晾干,再经过挤压成瓦片,然后上码,囤积,够数了就开始装窑,装窑要避开雨天,瓦坯子被雨水淋湿了就成废品;窑子内空,呈半球状,内有火塘,有放置瓦胚的平台;瓦胚的放置有固定格式,不得乱放,窑装满了就立即封窑,先封天窗,后封窑门,在窑门上留个火口,再点火烧制。

  烧制乡瓦有三大难:一难掌握火候,窑火烧大了,前壁的瓦胚难免被烧焦、变形,小了,则后壁的瓦坯烧不透。二难掌握水量,水是乡瓦成色的添加剂,乡瓦经过高温烧制,需要在冷却前浇入适当的冷水,用磨沟村民的土话讲,叫放田水;一般窑子一停火,马上放田水,田水放得不适当,冷却后的瓦片呈红色,属次品,无卖价;只有把控好田水的放入时间、次数和数量,才能烧制出青灰色的优质乡瓦。三难掌握天气,天气也是制约乡瓦烧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磨沟瓦厂大多到外地购买燃料,都是现砍现卖,买来的木柴,也都是露天搬运,一旦遭遇绵雨淋湿,燃烧不充分从而影响烧制质量。

  磨沟的乡瓦生产,历时近30年之久。因为时代的发展传统工艺逐步被机器生产取代,磨沟乡瓦被迫停产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片

名胜古迹




(一)李氏宗祠

  磨沟李氏宗祠位于胜利村车坝河畔,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卅二奉丙午嵗新正朔十日(1906),由当地李姓族人捐资出劳修建,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民国时期曾先后在该祠设私塾及公立小学(短期),有学生四五十人,先生1至2人,生源来自本寨及周边邻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祠作为集会场所,后又设教学点、小学一至四年级。20世纪60—80年代,设教学点及小学一至四年级(复式班),有学生三四十人,教师1至2人。先后曾有李膏仲、李泽治、李泽海、李泽光等先生在该祠任教,生源来自周边乡邻。

  1947年春,李泽海先生辞去新晃中学国文教员一职,前往磨沟李氏宗祠任教,此间,他首倡合修湘西黔东李氏族谱,很快得到了膏文、膏星、绍彬等族长的支持,并亲撰电文致南京宗公副总统李宗仁阁下恳请题词支持,电文内容为:“贵州玉屏县大龙堡转湘西怏东李氏合修族谱办事处主任李清章副主任李膏星李绍彬编辑股长李泽海均览东电诵悉谬邀过誉卫国乏術自身惶渐诸君合修家史收族敬宗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昌明伦理殊堪嘉尚除将题祠另亟寄达外用特电复敬祝成功副总统李宗仁(37)午青印”。很快得到特电祝词,李氏宗亲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湘西黔东六县李氏合修首谱成功出牌。此次修谱影响上至岑、玉,下达晃城李氏宗亲。

  80年代,湘西黔东李氏第二次合修总谱,磨沟李氏祭谱、续谱之事,已辐射到湘黔边区及玉屏、岑巩、新晃、镇远、天柱等六县李氏宗亲,共两万余人。各县各地区村寨派代表共百余人在磨沟商议修族谱、恢复宗祠事宜,并将太宗世民公像悬挂祠堂中央。

  90年代末,祠堂因年久失修,地脚腐烂,瓦片脱落等,磨沟众族又捐万余元钱,将墙体、地面、屋面、阴沟等进行维修,新修了围墙、铁大门,因财力有限,很多地方尚未恢复。并订立族规、刻碑立于祠内,要求儿孙世代遵守。现暂作村民组集会活动的地方。

  该祠历尽百年风风雨雨,是玉屏县域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处宗祠古迹,是湘黔边区李氏宗祠文化的历史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

  2012年5月该祠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被铜仁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树、古井

  据村中老人说,胜利村磨沟大山林原有两百余根枫木树,三四百年左右历史,后因小平原改造将其砍伐用于屋基、家具材料。原风雨桥下车坝河中有两个沙洲,洲上面有百余根大柳树,五六百年树龄,柳树成荫,柳枝繁茂如蓑,后因修建新玉友谊电站被淹没。另有一棵二百年历史的樟树,其旁“依偎”着一尊灵光菩萨,胜利村民逢年过节在此祈求平安。胜利村磨沟、辽家湾、杨柳组各有一个古井,主要是村民在发水处用石头围砌而成,供村民饮水,后因年久失修,加之村中接通自来水,三口古井已不能使用。

(三)鼓楼

  磨沟鼓楼又叫胜利村鼓楼,因㵲阳河支流车坝河流过胜利村,该河段叫磨沟,故名。建成于2016年。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鼓楼采用杠杆原理,层层叠加而上,结构严密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