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玉屏侗族自治县大龙街道大屯村,张成辉家小院里持续传出“嗡嗡”的机器运转声,微风拂过,浓郁的面香扑面而来。这间小作坊里,69岁的张成辉正在熟练地和面、擀压、切条、晾晒——从父亲手中接过制面手艺至今,已在这麦香中坚守整整49年。
正在制作面条的张成辉
“早年条件苦啊!”张成辉一边用擀面杖将面团压扁,一边回忆:“面粉要去公社换,麦子得挨家挨户从乡亲手里收。做成面条挑到大龙街上卖,2毛钱一斤,一个扁担压肩上,一天一个来回。”这份艰辛支撑起了全家的生计,却也道尽了当年乡土营生的不易。
晾晒面条
如今作坊虽小,却自有乾坤。只见张成辉取过优质高筋面粉倾入大盆,缓缓注入温水揉搓搅拌。待面团光滑柔韧,覆上湿布静静发酵,膨起细密气孔后不断擀压直至薄如蝉翼,随后被精准切成细如丝或宽似带的面条。宽面、细面、中面……四个品种,每一根都凝聚着近半个世纪的指尖功夫。阳光下,刚切好的面条挂在晾架上随风轻摆,像是缀满麦香的五线谱。
刚切好的面条
没有雇工,夫妻俩就是最默契的搭档。一人在家制面,一人骑三轮车走街串巷销售。“大龙、玉屏、林冲都跑,10元钱3斤,实在得很!”张成辉笑着介绍。靠着这份坚持,小作坊如今月产稳定在1000到2000斤,全年订单达24000斤,一年收入可达8万元,街道巷陌飘散的面香气成了他们增收致富的见证。
制作面条的面粉
像张成辉夫妇这般依靠“老手艺+小作坊”撬动“大财富”的故事并非个例。传统美食制作、特色手工艺加工等“小而美”的作坊经济正悄然壮大,当传统手艺遇上勤劳实干,每一滴汗水都能凝成增收路上的闪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