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榕江大利侗寨:三代人携手重建家园

作者:贵州日报报刊社
编辑:徐雪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吴兆宁
审核:覃嵩松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暴雨过后的榕江县正进入灾后重建阶段,然而在救灾一线背后同样发生着感人的故事。


  6月30日下午,在大利侗寨风雨桥桥头呈现动人一幕:5名白发苍苍的老人蹲坐在青石板上,布满老茧的双手灵活翻飞,将新砍来的竹枝扎成一把把扫帚。


3.jpg


  而在他们身后,湿滑的山路上,六七十名妇女正冒雨扛着新砍的竹枝疾步而来——这是侗寨三代人自发为灾后重建赶制清洁工具的暖心场景。


  雨中接力

  彰显侗寨儿女精神


  采访中途突降大雨,记者目睹震撼一幕:数十名侗族妇女扛着新砍的竹枝从山上奔来,雨水顺着蓑衣滴落,发丝紧贴脸颊,却无人停下脚步。


  “雨大路滑,慢点跑!”有村民高声提醒,但妇女们将竹枝堆放到屋檐下后,待雨势稍减又重返山林。


  24岁的杨丽霞告诉记者,今天全村要赶制200把扫把,下午就要送到清淤现场。


2.jpg


  “寨子后山竹子多,我们就上山砍些,送到城里做扫把。能帮一点是一点!”杨丽霞说,全寨留守的妇女几乎都出动了,“人多力量大,在家的,都上山去砍竹子了!”听说县城因灾害正紧缺清洁工具,清淤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她们心急如焚。


  雨水打湿了她的额头,她随手擦去,眼底的笑意却比雨后的阳光还要明亮。


  互帮互助

  三代人的“救灾生产线”


  洪水退去后,这个侗寨迅速形成特殊分工:年轻人驾驶农用拖拉机参与前期清淤,壮劳力继续在一线奋战;妇女们负责上山采集原材料;老人则发挥传统手艺集中编织。


  据悉,该村自制的竹扫把因扎实耐用,特别适合清理洪灾留下的细碎垃圾,将成为接下来全县大扫除的重要工具。


1.jpg


  在榕江灾后重建的战场上,从大型机械清淤到侗寨村民的手工赶制(竹扫把),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样的担当。正如杨秀文老人所说:“竹扫把虽小,绑进去的是我们榕江人的心意。”


  记者手记


  在大利侗寨,记者看到最年长的制帚者已85岁。当问及为何坚持,老人只是摆摆手:“做活路,应该的,就算是别的县,我们也一样做。”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质朴与坚韧,正是黔东南人民抗击灾害的精神底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儒森 周雅萌 熊曼 董婧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