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从乡村到城镇:火把节里映照晴隆的“变与不变”

作者: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编辑:吴梦洁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徐雪
审核:覃嵩松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熊熊篝火映红了阿妹戚托小镇的夜空,欢快的彝族歌曲拉近了彼此的距离。7月18日至20日,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迎来了第十五届彝族火把节。节日期间,晴隆县依托特色资源优势,陆续推出了火把节的“专属精彩”:“彝火燎原”民俗巡游、火种传递以及“光链彝火·志续华章”点亮二十四道拐、“彝”起向未来文艺晚会、“彝火燃盛世·同心铸和平”主题晚会、“彝·世界”音乐会;贵州·晴隆第三届“二十四道拐”山地越野跑、“重走抗战路”公益徒步以及民族体育竞技等活动;非遗产品展销、文创设计大赛及作品展览等。



作为彝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火把节于2024年入选贵州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延续彝族先民用火把驱赶害虫、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民间习俗,至今已传承上千年。如今,在“节日+旅游”的双重助力下,成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


图片
藏在舞蹈里的生命律动



7月18日,“彝火燎原”巡游活动拉开火把节序幕,巡游队伍中,现场24支方阵围绕晴隆民族风俗、人文特色、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展现晴隆民风、民俗、民情。整个活动期间,阿妹戚托作为一支舞蹈,一个文化符号,贯穿节日始终,不断将活动推向高潮,从巡游展演到阿妹戚托小镇的千人共舞,将传统民族舞蹈与大众参与融合,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


“我们为这次火把节巡游活动排练了很久,想把最精彩的阿妹戚托呈现给游客和嘉宾们。”三宝街道代表队的车永琼笑着说。这位2017年从三宝彝族乡大坪村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的彝族姑娘,谈起这次活动时十分激动。



“阿妹戚托”发源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是彝族人民农耕文化的结晶,因其踏地为节、以足传情的动作特点,被外界称为“东方踢踏舞”,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14年8月,阿妹戚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7年,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至阿妹戚托小镇,以“阿妹戚托”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也随之在城里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让藏在大山深处的阿妹戚托焕发出新的光彩。


“从我记事起,就跟着村里老人学跳阿妹戚托,那时只在村子里跳。”车永琼回忆道,“以前我们只在姑娘出嫁时跳这个舞,每一步动作都藏着对新娘的美好祝福,那是祖辈传下来的。现在不一样了,不仅在节日跳,还会去到各个地方演出,阿妹戚托走出了大山,被更多人看见。能把它带到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特别有意义。”



从婚嫁仪式到节庆盛典,从乡村院落到城市舞台,“阿妹戚托”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如今,在阿妹戚托小镇,每当篝火燃起,当地居民便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齐聚广场,共同欢跳这支充满活力的舞蹈。


“我们常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跳阿妹戚托,不断地有新人加入我们的团队。”车永琼笑着说道。她四岁的女儿正在跟她学习阿妹戚托,小姑娘学得认真又投入,如今只要听到音乐响起,就会欢快地跳起来。


图片
篝火中跳跃的光与希望



每当火把节来临,阿妹戚托小镇的咪咕广场和金门广场便燃起熊熊篝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小镇居民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将节日的欢乐推向高潮。


“我们是来黔西南避暑的,听说晴隆有火把节,特意赶过来的。”湖北游客夏星雨兴奋地说,“现场太震撼了,全国各地的朋友聚在一起,氛围特别好。”


火在彝族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它不仅代表质朴温暖,也代表热情奔放,更是彝族人民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指引。



这一指引,在阿妹戚托小镇的搬迁群众身上得到生动诠释。


三宝街道社区工作者文定英对此深有感触。她家原本住在三宝彝族乡三宝村,搬迁来到阿妹戚托小镇。“以前在村里的时候,我们每天要步行40分钟到乡里的学校上学。”文定英回忆道,“现在,家门口就是学校,交通也更加便利。”2023年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三宝街道工作,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爸爸搬迁来这里后,就当上了社区的监督员。现在每天都能和父母在一起,感觉很幸福。”


文定英的母亲王光会也在这个新家园开启了自己的“新事业”。2022年,她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彝族风味餐馆。“这几天赶上彝族火把节,游客特别多,我们从早忙到晚,生意还不错。”正在招呼客人的王光会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在搬迁前,王光会主要在家酿制苞谷酒售卖,丈夫是一名货车司机,三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他们最大的牵挂。


生活变迁,正如火把节本身的变化。“以前我们村的火把节是村里人自己庆祝,大家围着篝火跳舞,热闹但规模小。”文定英说,“现在不一样了,火把节成了我们当地的旅游品牌,吸引全国游客前来参与,不仅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被更多人了解,节日氛围更浓了,也让当地居民多了一份可观的收入。”从深山到城镇,从封闭到开放,阿妹戚托小镇的彝族群众正用自己的方式,为火把节这一传统注入新时代的活力,续写着火把节新的故事。


图片
针线里传承的文化基因



在阿妹戚托小镇上,街边的特色美食店铺飘来阵阵香气,非遗工坊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体验。


7月19日,在小镇鑫昌阁非遗工坊内,游客们正兴致盎然地体验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有人试穿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扎染服饰,对着镜子细细端详;有人挑选着色彩斑斓的刺绣发卡,在发间比画搭配;还有小朋友拿着憨态可掬的民族玩偶爱不释手。工坊里此起彼伏的赞叹声和欢笑声,让这些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非遗产品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妹,帮我看看哪件更合适?”来自湖南常德的游客罗德芬正比划着一件扎染短袖。这已是她和家人在晴隆避暑的第五天,“这儿的气候太舒服了,我们每晚都去参加篝火晚会,热闹极了!”她轻抚着衣服说,“这件衣服不仅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颜色和款式也都特别合我心意。”



晴隆鑫昌阁旅游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沈龙菊介绍道:“我们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通过收购老手艺人的传统绣片,制作成配饰、挂件、包包等各类时尚产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目前,公司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在贵阳、山东、宁夏、海南等地持续热销,更打开了国际市场,远销英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多个国家。


自2021年在晴隆县东观街道五里社区成立工厂以来,公司为当地创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绣娘们可以选择在家完成绣品,也可以到厂集中工作。目前在阿妹戚托小镇有30多位绣娘和工人,周边安置区还有50多名员工。今年火把节期间,我们的产品预计能实现3万多元的销售额。今年上半年,公司整体营业额已经有200万元。”沈龙菊说道。



这些数字背后,是传统工艺焕发新生的生动写照,更是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真实写照。


“现在既能接送孙儿上学,每月还有3000多元收入。”三宝街道居民杨凤一边缝制玩偶一边说,“和在老家绣衣服一样顺手,但生活条件好多了。”这位从三宝彝族乡搬迁来的绣娘,也积极加入了沈龙菊的公司。


晴隆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常霞介绍,今年彝族火把节活动将持续一周左右,活动期间预计接待省内外游客8万余人次。下一步,晴隆县将以“节”为媒,依托本地区特色资源优势,持续办优各项文体活动,依托天然避暑的气候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激发暑期文旅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