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侗乡风情园景区静谧的小道,一段悠扬笛声如潺潺溪流,牵引着游客的脚步。
循声而至,一座古朴木屋映入眼帘,屋内,头发花白的郭选祥正沉浸于竹笛演奏,指尖灵动翻飞,音符倾泻而出。
郭选祥沉浸在竹笛演奏中
曲毕,他转身细心擦拭起展柜里的箫笛,而后耐心为闻声而来的游客讲解箫笛的历史,兴致起时,又拿起笛子吹奏,悠扬乐声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聆听。
这位61岁的老人,曾是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塘合村的贫困户,如今,他正用竹笛在景区的山水间吹奏着感恩与传承的动人乐章。
郭选祥与乐器的缘分,要从20岁那年说起。当时,他跟随父亲学习唢呐,一吹便是数十年。父亲去世后,他成了村里唯一会吹唢呐的人,那清脆的唢呐声,曾是村里节庆、婚丧嫁娶时不可或缺的旋律,也承载着他对父亲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郭选祥专注纪录传承箫笛文化的相关内容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7年,在政府的帮扶下,郭选祥告别了贫困的生活,从偏远的塘合村搬到了镇里面崭新的家。可妻子和儿女常年在外打工,独自在家的他,总想着能为社会多做些什么。
2023年,玉屏侗乡风情园景区为他提供平台,让他负责景区箫笛展馆的维护与讲解工作,还可以教授游客学吹箫笛。这份工作,让郭选祥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郭选祥耐心向游客讲解玉屏箫笛发展历史
初到景区工作,郭选祥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他擅长的是唢呐,对于笛子演奏并不精通。但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吸引更多游客,他下定决心学习吹笛。
“从前年轻的时候学习一首曲子只要一周,现在得要一个多月。”郭选祥笑着说,言语中虽有对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却丝毫不见退缩之意。
为了学好笛子,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别人来景区演奏,只要他觉得曲子好听,就会主动请教,询问对方能否教自己,或者能否把谱子给自己。他还会请景区的年轻人帮忙,把喜欢的曲子录下来,晚上回到家后反复聆听,一点点琢磨旋律和技巧。遇到找不到的曲子,他就请年轻人在网上帮忙搜索。
手抄曲谱,承载着传统箫笛音乐记忆
凭借着这份韧劲和热爱,郭选祥的笛子演奏水平日益提高,悠扬的笛声在景区回荡,成了风情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问到家人都外出务工自己为何愿坚守在景区,郭选祥的回答朴实又真挚:“我从贫困村搬迁到镇上,能有今天的安稳生活,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要感谢景区给了我安身立命的机会。”
展馆内陈列的箫笛展品
“我没啥别的能耐,就会吹唢呐这门手艺,公司在我需要时拉了我一把,我希望能用这点小本事多做点事,能帮景区聚聚人气、添点活力,也算是报答公司对我的帮助。” 这份“受助则思报”的纯粹初心,成了他日复一日坚守岗位的精神支柱。
在景区的日子里,郭选祥把这份感恩融入每一个细节。他细致地擦拭展馆里的箫笛,生怕落上一点灰尘;给游客讲解箫笛千年传承的历史,眼神里满是自豪,对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都如数家珍;教游客吹笛,更是耐心十足,从握笛的姿势到简单的音阶,手把手指导。
有人点奏老曲子,他信手拈来;年轻人喜欢的新曲子,他就记下来,回去偷偷学习,下次再吹给大家听。
郭选祥为景区游客现场演奏经典曲目《东方红》
“在这里给游客讲解箫笛的历史、教游客吹笛子,也算是用我的特长把我们玉屏的箫笛文化传下去、传出去……”郭选祥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幸福的光。
从村里唯一的唢呐手,到景区的箫笛文化传播者,郭选祥的人生因政策帮扶而改变,更因这份感恩与坚守而绽放光彩。如今,61岁的他,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景区,用悠扬的笛声驱散冷清,用热情的讲解传递文化。在他心里,能让景区重新热闹起来,让更多人爱上箫笛,就是对这份“党恩”最好的回报。
郭选祥,心怀感恩,所选所遇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