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大地的体育版图上,“梵超”足球联赛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点燃着县域足球的热情。9月27日,在玉屏分赛场,在玉屏对战江口的比赛中,潘立东凭借8次扑救(其中2次关键扑救)、2次点球扑救的出色表现,成为赛场焦点,他是足球队的守门员,球迷们也亲切地称他为“王大雷”。
比赛第8分钟,江口队一记禁区弧顶的抽射直扑球门死角,被潘立东精准预判并稳稳抱住;第84分钟,他又在任意球防守中抢先触球,将传中托出底线。点球大战中,潘立东更显神勇,先后扑出对方左侧劲射和低平球,助玉屏队点球大战后胜出,成为球队胜利的关键功臣。
潘立东足球之路的起点是印山民族小学那片简陋的煤灰地。1991年出生于新店镇大湾村的他,因《足球小子》与足球结缘。彼时学校没有标准球场,煤灰地便是他的“绿茵场”。他总追着球跑、“蹭球踢”,凭着对足球的执着,父母最终为他报了学校的足球兴趣班。从那时起,足球便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小学五年级时,潘立东遇见了改变他足球生涯的伯乐——玉屏体育局的徐立志教练。到了初中,徐教练带着他们征战各类赛事,7人制、9人制、11人制的赛场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对手从高中生到成年人,每一场比赛都成了他成长的“磨刀石”。最初选择门将位置,潘立东的想法很纯粹:“不用一直跑来跑去,没那么累”。但真正站上门线,他才明白门将是球队最后的防线,需要过人的勇气与实力——要敢于直面单刀,要能掌握腾空、侧扑技巧,即便近视也得凭借敏捷反应与精准手型,将每一个威胁球稳稳“吸”在手中。
高中阶段,潘立东在比赛中不断磨炼技术,经常随队赴新晃、铜仁、岑巩等地参赛。父母虽更希望他专注学业,却从未强硬阻止,“不阻止便是最大的支持”,这份理解,成了他追逐梦想的底气。最终,他凭借对足球的热爱与坚持,成功考入贵州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主修足球,为足球梦想插上了更坚实的翅膀。
大学毕业后,潘立东先在黔东南锦屏县铜鼓镇工作,2023年6月调回玉屏新店。刚回到家乡,他便凭着“从18岁就为玉屏守球门”的名气加入“5G天团”足球队。这支队伍汇聚了各路足球爱好者,23名队员里有通信公司职员,也有高中生、大学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足球队伍。
9月27日的“梵超”联赛,不仅让潘立东一战成名,更让外界看到了玉屏足球的热度——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3.7万,点赞突破30万,连50多岁的老球员都感慨,这是玉屏足球史上最热闹、关注度最高的一场比赛。但热闹背后,玉屏足球的发展困境也随之显现:后备力量不足,其他区县可以优中选优挑选队员,玉屏却只能找“最合适的人”填补空缺。即便如此,潘立东与队友们依然坚守,准备迎接联赛中的场场硬仗。
如今已近34岁的潘立东,心态愈发沉稳。在他心中,徐立志教练的影响远超足球技术层面:“他没怎么教我球场技巧,却教会了我做人、比赛心态的重要性。”这位玉屏足球的领路人,曾带着他们征战各级赛事,也让潘立东读懂了足球背后的责任,“他虽已因病去世,但我永远怀念他”。
从昔日渴望拿下全省冠军,到如今迫切想培养新一代守门员,这种转变源于他对玉屏足球的深切期许。在“5G天团”,潘立东与队友们早已开始践行这份传承使命。罗俊杰便是最好的例证——刚入队时,罗俊杰球感好却缺乏配合意识,性格也腼腆,潘立东等人耐心帮他纠正动作习惯、改良技术,一点点引导他融入团队。如今,他不仅成长为出色的边前锋,考入铜仁一中后还入选校队。
生活总有柴米油盐的琐碎,但从煤灰地追风少年到“梵超”联赛核心门将,足球早已融入潘立东的生命。他期盼玉屏的足球氛围日益浓厚,后备力量持续壮大,让每一个热爱运动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
这位以热爱为盾的门将,仍将继续站在球门前,用一次次扑救守护着玉屏足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黔东大地上书写属于家乡足球的热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