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看玉屏如何把“闲置”变“钱景”

作者:玉屏融媒体中心记者:黄乐、张金芳
编辑:杨可佳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徐雪
审核:覃嵩松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通过分类施策激活各类闲置资产,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富民活水”,构建起全域覆盖、多元增收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图片

  近日,在朱家场镇茅坡村的温室大棚内,数十万株非洲菊舒展枝叶,红、粉、黄三色花朵交织成绚丽画卷。务工群众俯身轻轻旋下达标花朵,分级整理后的鲜花插入保湿水桶,等待发往怀化、凯里、铜仁等高端市场,开启它们的“芬芳之旅”。

图片

  “这片年产值200余万元的花海,曾是无人问津的闲置土地。”基地负责人郑春指着装车的货箱介绍。依托“基地+农户”模式,当地整合土地资源,建成52栋高标准温室大棚,引进30余万株优质种苗,配套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设施,让闲置土地实现“五年连续采收”的可持续收益。如今,这里不仅年创产值超200万,更让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兑现了“土地生金、群众增收”的承诺。

  与乡村闲置土地盘活相映成趣的,是城边村闲置资产的高效利用。在皂角坪街道皂角坪村,曾经因农业用地匮乏而沉寂的国道沿线门面,如今已成为家具店、酒店、餐饮店云集的“黄金走廊”。

图片

  走进皂角坪村丰衣服饰制衣厂,缝纫机的哒哒声、熨烫机的嘶嘶声此起彼伏,周查英和工友们正在赶制一批来自广州的订单。此前周查英在外务工,后返乡在村里的制衣厂上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说:“在村里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有稳定收入,比外出务工方便多了。”

图片

  “前期我们逐户梳理闲置门面信息,通过‘公开招租+定向对接’盘活资源。目前已有60余家门面入驻。同时,我们主动走访企业、开展招商推介,成功引进制衣厂、家具厂、箱包厂等10余家生产企业,为100多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群众月收入达2800至4500元。”皂角坪街道皂角坪村党支部书记吴秀文

  此外,玉屏还通过盘活搬迁安置点周边废弃场地资源,探索建立“扶贫微田园”,让废弃场变“蔬菜乐园”,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图片

  深秋时节,平溪街道康华社区“微田园”里一片郁郁葱葱,群众们种植的白菜、大蒜、萝卜长势喜人。“我们在老家种地种习惯了,现在搬迁到这里来,也给我们分了菜园,可以打发时间,自己种的菜吃着也放心。”81岁的田贵连一边给蔬菜浇水一边说。

  这里原是一个占地20多亩的废弃场,被改造成27亩的微田园,共划分成576块25㎡左右的小块供搬迁群众认领种植,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安心又放心,吃不完的还能拿到市场上出售,既增加群众收入,又解决了搬迁户“菜篮子”问题。

图片

  “这个菜园,让我们搬迁户有一种归属感,每天下班后到菜园里来看看菜拔拔草,在解决菜篮子的同时,也节约了我们的家庭开支。”搬迁群众刘二彩说。

  从田间花海到街边旺铺再到蔬菜乐园,玉屏用政策激活资源,用模式破解难题,让每一处闲置资产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目前,全县已形成“盘活土地、激活厂房、用活门面、用好边角”的全域盘活格局。未来,玉屏将继续深化资产运营创新,让更多“沉睡资源”变成“增收活水”,书写“产业兴、百姓富、村庄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