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洞坪村,当时光的指针悄然划过清晨六点,夏军发已经在他那三十余亩的菜地里忙碌开了。

露水沾湿了裤脚,朝阳为一片青翠欲滴的蔬菜镀上了金边。萝卜挺拔,莲花白紧实如翡翠,黄瓜藤上黄花摇曳,小白菜鲜嫩得能掐出水来,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不仅是他耕耘了八年的“绿色银行”,更是他带领乡亲们共同走向富裕的梦想舞台。
夏军发,一位土生土长的洞坪村农民。与许多选择外出务工的同乡不同,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家乡的沃土上。八年前,他看准了绿色蔬菜的市场前景,毅然决然地扎进了蔬菜种植行业。从最初几亩地的摸索试种,到如今三十余亩的规模化经营,这条路,他走得踏实而坚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夏军发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种植模式。他坚持轮作休耕,保持地力;选用优良品种,确保口感和产量;严格管控化肥农药,追求绿色生态。他种植的萝卜清甜爽口,莲花白包心紧实,黄瓜脆嫩多汁,小白菜无公害,在周边市场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成了消费者信赖的“抢手货”。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随着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夏军发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乡亲们,他的农场常年吸纳十余名村民在此劳动就业。
“在军发的农场干活,一天能挣百来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比出去打工强多了。”一位正在地里采收小白菜的村民笑着说。

谈到农场的经济效益,夏军发算了一笔明白账:目前农场年产出蔬菜量可观,通过直供周边农贸市场、与学校食堂合作等渠道,年毛利润稳定在30万元以上。扣除土地租金、种子、化肥、人工等各项成本,每年的纯利润能达到十一二万元。这笔收入,它不仅彻底改善了夏军发一家的生活,还证明了现代农业同样能创造高效益,为他扩大再生产、实现产业升级积累了宝贵的资本。
2025年,夏军发成功申报了市级家庭农场东西部协作资金5万元。“我计划用这笔钱,一部分来升级灌溉设施,安装更节水的滴灌系统;另一部分,我想建几个小型的温控大棚,尝试反季节蔬菜种植,这样就能填补市场空白,卖出更好的价钱。”夏军发指着眼前的一片空地,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这笔资金带来的,不仅是硬件上的提升,更是发展思路的拓宽,让他有信心向更高效、更现代化的农业模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