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水田村,暖意融融。2025年以来,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村“两委”班子与党员志愿者拧成一股绳,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支撑、民生为底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让这个侗族村寨焕发勃勃生机。

党建聚魂,筑牢振兴“主心骨”
朱家场镇党委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镇党委书记带动帮扶力量沉到一线,走进脱贫户家中拉家常、摸实情,量身定制帮扶方案。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遇事一起商量、责任共同承担,把“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办得有声有色;创新推出周学习制度,通过红色教育研学、退役军人恳谈会等活动,让党员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玉屏民宗局、玉屏邮政分公司主动扛起联建责任,不仅送来党建经费修缮基础设施,还为党组织建设出谋划策。驻村干部、帮扶干部每月固定“党员志愿服务日”,开展政策宣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村里的优秀青年、致富能手也纷纷向党组织靠拢,让村党支部成为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坚强堡垒”。
产业赋能,激活增收“新引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水田村的好日子,得靠产业撑起来!”驻村工作组牵头对接资源,帮扶干部脚沾泥土跑市场、摸行情,村民们主动参与土地流转、投身产业种植,上下联动的产业发展热潮在村里兴起。2025年,270万元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注入和美乡村油茶产业项目,300余亩土地顺利开挖,200余亩苗木扎根沃土,这个“绿色银行”预计每年能让村民增收50万元以上。村民代表大会上一拍即合,1000亩水稻扩种下去,9户养殖户得到重点扶持,一年下来增收有望突破400万元;从湖南引进的百合种植项目,流转100余亩土地,80余万元土地流转金和劳务费直接揣进村民口袋,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金秋十月,80亩白芨套种项目落地生根,为产业发展再添新路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还当起“推销员”,对接多家单位食堂,帮助脱贫户卖掉1800斤大米,让好收成变成好收入。
民生暖心,架起党群“连心桥”
“群众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水田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元勋常挂在嘴边的话。村“两委”、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组成走访小队,常态化入户了解需求,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针对脱贫户、监测户,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44户脱贫户领到21.98万元产业奖补,41名外出务工人员拿到2.05万元交通补贴,61人享受3.6万元稳岗补贴,4户20人监测户成功消除返贫风险。

皇仁屯组高芝武家的水稻遭遇旱情,驻村工作组第一时间协调抗旱设备,挽回4.8万元经济损失;伍家寨提灌阀门损坏,帮扶力量连夜联动修复,30亩水稻的灌溉有了保障;1.1万元联建单位助学基金,让两名脱贫户子女安心上学;5吨水泥加1万元维修金,青龙组的生活水井焕然一新;30余万元通组公路硬化维修项目完工,村级物流配送站投入使用,村民出行、购物更方便了。不仅如此,干部们还上门帮脱贫户接送残疾人办残疾证,为患病的孩子争取1000元住院生活费,一件件实事、一桩桩好事,像暖流滋润着村民的心田。
治理提效,扮靓和美“新家园”
“村里的环境变美了,邻里关系和睦了,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们的夸赞,是对村级治理成效的最好认可。驻村工作组协助村“两委”修订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清单制管理,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驻村干部、帮扶干部、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一起,开展29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清理乱堆乱放8处、残垣断壁14处、生活垃圾堆放点6处,还评选出20户“卫生家庭”,家家户户争相看齐,村容村貌颜值大增。

村里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8起潜在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被化解;村民代表大会、院坝会、田间宣讲、微信群推送……20余场政策宣讲活动让党的好政策家喻户晓。如今的水田村,党组织更具凝聚力,产业发展有声有色,民生保障坚实有力,村容村貌整洁靓丽。在各方力量的同心耕耘下,这座千余人口的侗家村寨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续写着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