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三治”同频,基层治理跑出“加速度”

作者:吴怡璇
编辑:徐雪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吴斯灵
审核:覃嵩松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部署要求,以平溪街道康华社区、皂角坪街道北门桥社区为试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整合治理资源、激发治理活力中的核心作用,有效激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社区治理乘数效应,推动形成“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强化自治基础,激活治理“源动力”。玉屏始终将居民自治作为社区治理的根本,着力营造“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治理生态。在康华社区,创新建立“三级协商机制”(社区议事厅、楼栋议事角、搬迁户联络站)与“四方议事会”(社区、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通过“坝坝会”“居民代表会”等方式,推动议事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落地”。

  今年以来,试点社区累计召开各类协商会议20余场,成功解决就业帮扶、公共设施维修等民生问题30余件。在组织体系方面,构建“党支部+网格员+联户长+楼栋长”服务网络,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实现治理力量“一网统筹”。康华社区实施“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已有187名在职党员报到参与服务。

  北门桥社区“罗姐平安行”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巡逻、上门服务与政策宣传,累计响应居民需求43项,开展平安巡逻11次。此外,深入开展《居民公约》提质行动,新增“文明养宠”“禁止楼道堆物”等内容,推动公约从“墙上”走向“心里”。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每月公开集体事务与资金使用情况,切实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筑牢法治屏障,提升治理“硬实力”。玉屏坚持以法治为社区治理的硬支撑,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各试点社区依托综治中心设立“法治驿站”,配备“法律明白人”,并联合司法所设立调解工作室,重点围绕物业纠纷、婚恋矛盾、家庭邻里等高频问题开展调解。截至目前,试点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北门桥社区累计处理并结案矛盾纠纷111条。

  康华社区构建“党支部+网格+志愿者+物业+居民代表+综治”六位一体治理模式,由党员骨干担任网格长,配备专职网格员与215名联户长,推动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治理闭环。2025年以来,累计办结民生事项超360件,办结率达98%。在普法宣传方面,依托法律咨询室、法治讲座、宣传栏、便民摊位等多种载体普及法律知识,切实提升居民法治素养与依法维权能力。北门桥社区在“罗姐帮帮团”服务中融入婚姻家庭法治宣传内容,推动法治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弘扬德治新风,增强治理“软实力”。玉屏充分发挥德治在社区治理中的浸润作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不断增进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各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枢纽,打造“道德讲堂+家风展馆”宣传阵地,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好邻里”“搬迁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累计表扬先进典型23人,树立了一批群众身边的文明标杆。北门桥社区通过“罗姐说事儿”平台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签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协议,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志愿服务方面,组建党员、巾帼、青年、老年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围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关爱留守儿童等主题开展常态化服务。康华社区“爱心妈妈”服务队、北门桥社区“罗姐来帮忙”品牌已成为德治服务的重要力量。在激励手段上,创新推出“爱心超市”与“积分兑换”机制,引导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兑换服务或物资,形成“付出—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